共建共治共享“幸福村落”——秭归县“幸福村落”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A-   A+
发表时间:2022-07-15 09:32    来源:宜昌文明网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关键在基层。

  2001年,在秭归县杨林桥镇凤凰岭村铁炉冲村落,由于村民出行困难,在老党员袁学商带领下,42名村民筹资筹劳开凿了2公里悬崖公路,开启了农村公益事业共同谋划、共同投资、共同出力、共同使用的尝试,被称为“铁炉冲事件”。

  受此启发,秭归县委针对农村群众居住分散组织难、公共服务到位难、乡贤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探索创新。经过21年的实践和完善,形成了以“幸福村落”为载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有效化解了农村社会“神经末梢”管理缺位和失灵问题,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模式。该模式先后荣获“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项目”等荣誉,入选“全国乡村治理20个优秀案例”,2019年秭归县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

  强化党建引领,以村落为单元重构基层治理新体系

  推行“合村并组”,虽然减少了村级行政成本,但也带来治理单元偏大、群众利益协调难度加大、村委会行政化等问题。为有效克服合村并组后村党组织服务半径大、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等现实难题,秭归县充分考虑地缘、血缘、亲缘、利缘、文缘等关系,本着“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有利发展,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打破区划限制,按照30-50户左右、地域面积1至2平方公里的规模,以“一湾”“一埫”“一坡”“一坝”等为基本治理单元,将全县167个行政村、1152个村民小组,科学划分为2035个自然村落,为村级党组织精细化治理、村落群众利益共连提供了现实可能。

  按照“村落党员3人以上的单独组建党小组,不足3人的与邻近村落组建联合党小组”的原则,积极延伸党的组织触角,推动组织覆盖向村落一级拓展,在全县组建1643个党小组,覆盖所有村落。

  在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构建起由村党组织主导,村落党小组负责,村落群众参与,广泛组建村落理事会的“党建引领、三级架构”基层组织体系,即以“村党组织—村落党小组—党员”为主线的党建引领体系和以“村委会—村落理事会—村民”为支撑的群众自治体系。

  组建村落“两长八员”,即村落党小组长、理事长,经济员、宣传员、帮扶员、调解员、维权监督员、管护员、环保员、张罗员,增强村落一级组织黏合度,推动村落群众广泛参与集体事业。

  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全县共民主推选村落“两长八员”9389人,其中党员占比超过30%,一大批老党员、离职村“两委”干部、致富能人大户、乡贤达人等农村精英人才,进入“两长八员”队伍,在农村产业发展、矛盾纠纷调解、红白喜事张罗、人居环境整治等具体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村落一级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在村落共同利益的驱动下,村级公益事业从过去“国家出钱来修路,扯皮拉筋不让步,都想从中谋好处,项目最终没留住”变成如今“不找麻烦不添堵,围着项目服好务,自觉移栽路边树,修通深山致富路”。

  九畹溪镇九畹堂村二村落主要种植柑橘、梨等水果,以前二村落道路支路都是土路,村民运货卖货主要靠摩托车和人工背扛,为了解决水果销售运输问题,村民自行协商道路规划,自筹资金20余万元修路,彻底改变了过去“基层干部流身汗、群众站在旁边看”的局面。

  磨坪乡六家包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柳于坤,牵头起草村规民约,将丧事俭办、婚事新办、厚养薄葬等婚丧新风纳入其中,主动配合村党支部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累计劝诫村民拆除“活人墓”20座,整改“豪华墓”5座,义务帮助新亡人员家属按照殡葬综合改革要求实施殡葬10次,为推动移风易俗发挥了良好带头作用。一位村支部书记形象地总结说:“加上村落理事会,减去干部苦和累,乘以‘八员’服务队,除去困难一大堆,农民群众得实惠。”

  推进“三治”融合,以共治为路径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

  7月7日傍晚,茅坪镇陈家坝村十三村落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联村单位下沉干部、指导组长、村“两委”与村民们齐聚一堂,以“村民夜话”的形式,共商十三村落美丽庭院建设方案。

  经过协商村民认真讨论,一致同意建设篱笆式围栏。

  “通过美丽庭院建设使开窗看绿、推门闻香,一户一景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真正实现‘走过河口桥,宝塔接云稍;瓜果常飘香,花卉迎四方;群众采茶忙,庭院美化靓;幸福陈家坝,乡村振兴强’。”村党总支书记鲁雪飞对美丽庭院建设充满信心。

  秭归县结合村落群众生活习惯,推出以“村落夜话”为代表的“屋场会”“院坝会”“协商在一线”等村落群众说事议事平台,在村落党小组、村落理事会的组织下,定期将村落群众聚拢一处,共同议定村落大事、解决切身小事,倡导“自己的事自己办、重要的事商量办、集体的事共同办、邻里的困难帮忙办”,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明显提高。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该县以《“幸福村落”建设规程》为蓝本,先后制定出台《村落公益事业议决建管办法》《“幸福村落”建设考核标准》《村落矛盾纠纷调处办法》等10项制度性成果,有效提升自治体系建设规范化水平。

  近五年来,新修、提档农村公路占用农户土地6100余亩,损毁柑橘等经济林木10余万株,全部实现“零补偿”,共节约补偿资金1.6亿元,相当于多硬化农村公路近400公里。

  针对农村法治基础薄弱,赡养抚养、土地纠纷多发问题,该县突出农村法治体系建设。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向167个村派驻法律顾问,广泛开展法治宣传,为村落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指导村级依法治理。

  建立“法律顾问—村宣传委员—村落宣传员”“法律顾问—村治调主任—村落调解员”“法律顾问—村帮教小组—村落帮扶员”联系沟通机制,将法治宣传、人民调解及社区矫正帮扶等工作在村落一级做实。

  建立安全稳定“七本账”,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三留守”人员、重特大疾病、债权债务纠纷、机动车辆、安全隐患等全部记录在册,发动群众参与,及时掌握第一手农村安全稳定信息资料。在2035个村落逐个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村落公约”“红黑榜”,引导群众正言行、守公德。

  开展“六小”,即“建设小院坝、配备小设施、设立小场所、开辟小墙壁、组织小活动、培育小队伍”村落文化建设和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向善向上。

  推广“公益创投”,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引导群众参与志愿服务。茅坪镇陈家坝村将“公益创投”融入“幸福村落”建设,以“小村落大能量村落志愿联盟”公益积分活动为载体,通过服务换取有偿积分,让村民自治手段更多样、操作性更强。在全省优秀社区社会组织暨公益创投(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展示大赛中,陈家坝村“公益创投”获得“十佳社区社会组织”奖,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农村社区。

  沙镇溪镇梅坪村推出“爱心储蓄银行”,把村民参加公益活动、学雷锋做好事等行为以积分方式存入爱心银行,发放爱心储蓄公益存折,以积分、奖品的“一滴水”激活全民公益的“一池水”。

  磨坪乡三墩岩村建立美丽乡村“积分制”管理体系,把清洁家庭、安全饮水管护、殡葬改革等工作以加减分的形式进行积分管理,每个季度组织评议会进行实地查看、交叉检查,并将结果在各村落宣传栏进行公示,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该村2021年荣获湖北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先进行政村。

  坚持人人参与,以共享为目标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

  脐橙产业是秭归第一支柱产业。秭归依托“幸福村落”建设平台,党员群众经常聚拢到村落院坝,面对面讲政策、教技术、谈市场、谋发展,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脐橙产业发展之路。

  目前,该县90%的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70%以上的人口从事脐橙相关产业,种植面积达40万亩、产量80万吨,涌现出4个脐橙产值“亿元村”,12个产值过5000万元村,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四季产鲜橙”的地区和“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

  通过产业发展,秭归县于2019年历史性地摘掉国家贫困县的帽子,2021年代表中部地区脱贫县接受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试点。

  在今年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广大村落党小组长、理事长利用自身人脉资源,主动对接盒马鲜生、农夫山泉、大北农等国内外大品牌销售渠道,有效帮助群众克服疫情影响,秭归脐橙价格和品牌实现逆势上扬的良好局面,完成销售25万吨,价格同比增长60%。

  两河口镇瞅准国家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机遇,争取支持建设西南片区综合产业园。作为该县首家集加工批发、仓储物流、包装检测、信息交流于一体的乡镇农产品批发物流市场,不仅可以完善集镇功能、打牢产业基础,还对该镇“擦亮小城镇”项目赋予了更多内涵。园区全部建成后,仅柑橘产业就可以辐射覆盖周边乡镇8万多亩。

  坚持示范引领,促进产业发展。水田坝乡上坝村六组周青因橙子种得好,远近闻名,是该乡几届“橙王”得主。8年前,他应农业技术员的要求,实行密改稀。脐橙树密改稀后,不仅果子品质优、产量好,更重要的是销路好、价格高。搭乘电商东风,老周的橙子卖到2000公里之外的东三省。

  在“幸福村落”建设过程中,该县坚持用“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开展最美集镇、最美乡村、最美庭院“三个最美”建设和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三山三料”模式,有力促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由村落管护员、监督员、环保员组建美丽乡村“督导队”,让村落各个角落各个环节都有负责人,为全县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2021年,秭归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幸福村落”建设的主要内容,实现乡风文明建设与“幸福村落”创建相融共促、血溶于水。归州镇万古寺村深挖“中华屈氏第一村”文化内涵,村落中处处可见“屈原”“端午”“龙舟”“橘颂”等文化元素,用《楚辞》的浪漫,将万古寺村打造成“云水之间”的唯美村庄。

  近年来,通过“村落夜话”、屋场会等形式,全县累计开展普法宣传5000余场次,排查并化解各类风险矛盾8000多个,协助清理农村“三资”合同3000余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00件。该县20多年未出现一例“民转刑”案件,连续三年未发生一起命案,基本实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村落”,“幸福村落”成为“感知风险第一触角、化解矛盾第一阵地、守护安全第一防线”。(三峡日报全媒记者胡兴军 通讯员聂爽)

责任编辑:乔奇 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