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于人,是一言一行的综合素质;文明于城,是城市发展的“金字招牌”。
3月30日,记者从中央文明办通报的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中获悉,十堰市在全国114个文明城市地级市中排名第八,在全省4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这是一座城市的荣耀,也是十堰市接续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一次能量加持,标志着十堰市从“文明高地”向“文明高峰”的不断跃升。
一种信念,同心筑梦显勇毅
2020年11月,十堰市以全国参评地级市综合成绩第一的优异成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此后,因负面清单停牌、扣3分。
面对不利因素,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勇毅前行、接续奋斗,绘就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画卷。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去年9月至今年2月,中央文明办测评组综合实地暗访考察、入户问卷调查、网上材料审核以及负面清单考核结果,形成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成绩和排名。十堰市在全国114个地级文明城市中综合成绩排名第8,其中,问卷调查一项以接近满分的成绩排名全国第1;丹江口市在134个县级文明城市中排名第62、竹山县排名第72。从全省看,十堰市在全省4个地级全国文明城市中排名第1;丹江口市在全省5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中排名第1、竹山县排名第3。
成绩令人振奋,十堰重回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主赛道。
一种颜色,生态优先增“颜值”
绿,提升一座城市的“颜值”。
走在十堰城区的街头、广场,各类鲜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一道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撑起城市“面子”,让居民可看、可玩。
十堰市将“生态立市”写入发展战略,以生态为底色扮靓城市形象。开展城市亮化工程、绿化工程、“穿衣戴帽”工程,建成一批街头游园、“口袋”公园、街巷绿道,市民出门见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绿色福利。
对部分绿化不足、绿化效果单一的道路进行改造。先后实施发展大道绿化改造工程、北京路示范段景观提升工程、浙江路人行道退距空间绿化改造工程等多个项目,累计新增绿化面积67.1万平方米,市民行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可见绿。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优化市容环境卫生,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践行光盘行动、分类投放垃圾、低碳环保出行成为社会新风尚。
一种力量,民心所向力万钧
“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文明建设的“试金石”。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十堰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重点,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让市民感受到“幸福来敲门”的喜悦。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32个农贸市场经过标准化改造,脏乱差问题得到整治;对263条背街小巷、905个老旧小区进行维修改造;推进“补短板、消隐患”工程,对城区65公里燃气中压管网及6.1万户老旧小区用户管网改造升级;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有效解决地下埋管、天上牵线的“城市病”;建成一批过街天桥、下穿通道、智慧停车场,缓解道路拥堵问题;完善社区“五大功能”,打造城市15分钟“生活圈”“急救圈”。
出台《十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文明行为规范纳入法治化轨道。推行“路长制”“门前三包”“敲门行动”“路口革命”等城市管理手段,提高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巩固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实现红色物业小区全覆盖、“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全覆盖。
集中开展“洁美家园行动”,全市近30万人参加活动。开展交通秩序治乱、市容环境治脏等专项治理。开展“足印社区·户户走到”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不断提升。
2021年创文国测,十堰市抽查入户测评12个社区、300户,只有一户一题为非满分项,问卷调查总得分19.97分,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一种精神,满城尽是志愿红
红,彰显一座城市的温度。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文明劝导周”“志愿服务网格化”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制度的建立完善,让“志愿红”成为城市街头巷尾最鲜艳的色彩。全市注册志愿者达70.9万人,参加活动时长180万小时,志愿者活跃度位居全省第一。志愿者们用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传递文明城市的温度。
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凝聚人心、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作用,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心(所、站)全覆盖。
“十星级”、人情新风、家规家训进万家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县域文明指数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以先进典型倡树新风。2021年,十堰6人获评“中国好人”,6人当选“湖北好人”,1人当选湖北省道德模范,8人荣登“荆楚楷模”榜,5人获评“荆楚工匠”,评选发布“十堰好人·楷模”68人。
市民群众当主角,文明创建成常态。万双公筷公勺“飞”入百姓家,“夹”出新文明;城区垃圾分类工作逐步铺开,“分”出新时尚;“畅行车城”文明交通行动创新拓展,“让”出新品牌;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参与,“扫”出新面貌……如今的十堰,人人都是文明城市的参与者,人人都是“道德高地”的坚守者。
文明创建永无止境。文明十堰,期待再攀高峰。(十堰日报 记者 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