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戏下乡 以文铸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即是乡村振兴之魂。
为不断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强支撑,利川市充分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开展送戏下乡、“灵秀湖北·四季村晚”等活动,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优秀文化入脑入心。
“三农政策富农村,国强民富腰杆坚……”在毛坝镇五二村梁家坝院子里,一首讲述毛坝镇茶产业发展史的快板《十二任书记种茶三十余年》赢得阵阵喝彩。
在建南镇吉林村,村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吉林村新风貌》,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示该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引得阵阵掌声。
2021年,利川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全年送戏下乡演出17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6772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以毛坝镇“四季村晚”为例,活动以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举行,现场观众就达到1000人,线上直播观看近3000人。“感谢这些文艺志愿者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节目,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文化大餐。”一位村民感慨。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脱贫攻坚战役取得了伟大胜利,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更为强烈。通过党建牵线搭桥,送戏下乡等活动积极推进,让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提高了传播文化的积极性,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文化自信,让群众更添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动力。
腾龙洞景区举办的“锦绣腾龙·新春灯展”活动现场。(通讯员 杨 翠 摄)
“种戏在乡” 以文化人
“输血”更要“造血”。如果说“送戏下乡”解决了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燃眉之急,那么“种戏在乡”才能真正让戏曲的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这就需要党建来引领,以文化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都亭街道办事处木栈社区,早早地就有群众来到文化广场跳起了广场舞,在酣畅淋漓中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
毛坝镇双泉村党支部强化硬件和软件建设,文化广场成为村民“碰头”的固定场所,做完农活、吃完晚饭,大家便来到此处,悠闲地跳起扇子舞。
“为持续做好文化造血,我们一是打造了基层文化阵地,二是盘活了人才资源。”利川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服务股股长刘承权介绍。
目前,利川市584个行政村实现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文化广场、文化设施、广播器材等应有尽有,为“种戏在乡”提供了阵地。
同时,利川市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立文化种子孵化园,通过市、乡、村三级推广模式,由文艺骨干以点带面、层层培训,将文化“种子”带进村;乡镇业余文艺骨干纳入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推广非遗传承项目;邀请州级以上专家下乡培训,提升人才创作水平。
毛坝镇“村晚”活动现场。(通讯员 朱秋红 摄)
文旅融合 以文兴业
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必须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利川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一首歌”——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一支舞”——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肉连响,“一个洞”——世界特级洞穴、5A级景区腾龙洞,“一口井”——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水井……要整合文旅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业,才能真正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参加央视3套《我们的家》栏目的节目录制,让肉连响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向全国推介利川非遗文化和旅游资源。
在《大利之川·相约四季》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暨元宵灯谜会中,巧妙地将利川市七大景点和红茶产业设为谜底,通过线上直播、观众参与的方式推广利川旅游产业。
“文化振兴,不能将文化和产业割裂开来,必须用文化带动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利川市文化和旅游局总工程师刘云说,“利川每个乡镇都有特色,我们要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促进乡村振兴。”
毛坝镇茶文化发达,要推广“茶歌”;团堡镇洞藏酒品质好,要推广“酒歌”……今年以来,利川市通过党建引领,根据乡镇特色,定向打造乡村文化,拟定了实施非遗一乡一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实施方案,针对各乡镇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一乡一品”非遗项目,在大力传承普及肉连响、利川灯歌、利川小曲、民间吹打乐等非遗表演项目基础上,搞好利川石工号子、利川竹琴、绕棺等非遗项目,让非遗文化、民族文化形成品牌效应,推动文旅产业深入融合,促进乡村蝶变。
逛灯展、赏花灯,腾龙洞的幽谷秘境中,万盏彩灯喜迎新春;肉连响、摇滚乐,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碰撞的火花,展现新时代风貌;摔碗酒、车车灯,土家传统歌舞中唱响幸福年……
春节期间,利川市相继举办了“锦绣腾龙·新春灯展”、《大利之川·相约四季》民族民间文艺展演等多种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用多彩文化锻造乡村振兴的“美丽引擎”。(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付琳眉 通讯员 陈宫井田 王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