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西陵区应用“1+2+4+N”模式,在学院街道、云集街道、西陵街道等开展项目试点工作。组建了6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在10个社区开展了疫情防控、社区治理、专业服务等89场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2+4+N”模式,“1”就是建立一个“党建+社会工作”平台;“2”就是建好街道社工站和社区社工站这两个层面的社会组织;“4”就是整合辖区内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下沉党员和志愿者队伍四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到各种活动中;“N”就是开展“邻里守望”、“平安社区”等N个系列活动。
这种创新模式的构建,使社区治理与志愿服务做到了“服务有温度、水平有高度、治理有力度、共建有制度”。通过这一实践,笔者认为城市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大有可为,同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探索——
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领导和引导
面对志愿服务组织大量涌现、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的情况,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领导和引导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把宜昌市建成“志愿之城”,志愿者人数要达到市民总数的60%以上,就必须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领导和引导。从社区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负责志愿者组织的登记、备案和日常管理。从抓素质入手,提高志愿团体的整体水平。各级精神文明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引导、指导本区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
做好社会认可的长期有效激励
在《湖北省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办法》基础上,结合宜昌实际进行适当补充。能够使志愿者在无私奉献、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积攒公益财富。认真执行这个激励嘉许办法,对巩固和扩大志愿者队伍,调动志愿者坚持做公益服务的积极性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建立起志愿者的培训激励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让志愿者通过培训真正掌握某些生活和服务技能,以激发其志愿服务热情,升华人生体验。
建立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常态化机制
要提高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必须着眼建立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的常态化机制。
从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的常态化必要条件看,社区要有一个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党组织,辖区内单位、个人参与其中的议事决策机构成立并发挥作用。要有一支数量可观、素质较高的志愿者队伍,要有可靠的慈善资源链接,要有“民呼我应”的畅通、便捷渠道等。
具备了这些条件,人民群众的需求就会以意见和建议的形式畅通地到达社区决策层。议事组织提出解决方案,征求群众意见,再组织实施,意味着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常态化变成了现实。
因此,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促使社区志愿服务走上规范化、常态化道路,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峡日报 方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