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名志愿者在樱桃园江滩义务捡垃圾。 记者黄翔 通讯员胡兵 摄
11月26日,湖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批准了《宜昌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通过精准立法,促进文明养成,这是“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给予宜昌的底气。
2011年,宜昌成为湖北首个全国文明城市。2015年,宜昌再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7年,宜昌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2020年,宜昌让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四度绽放,全省唯一。
奋进新征程,再攀新高峰。2021年,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宜昌要向精神文明建设更高层次迈进,力争率先在湖北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打造更具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的文明高地。
十年坚守,久久为功。再次踏上“创城”之路,宜昌信心十足。
打造“好人之城”,擦亮文明底色
11月17日,宜昌好人馆正式开馆。
这个展陈面积1060平方米的展馆,以“德源宜昌、德耀宜昌、德润宜昌”为主线,采用图片、实物、视频、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现了2357名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
就在宜昌好人馆开馆前夕,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上,长阳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远安县鸣凤镇北门村村民易从梅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好人是最温暖的赞美诗,也是城市最美的风景线。
2008年5月,中央文明办依托文明网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发动广大网友和城乡基层干部群众举荐身边好人好事,每月发布一期“好人榜”。
以方玉明上榜为起点,连续14年,每年都有宜昌好人上榜。
好人不断涌现、频繁刷屏感动全网,在宜昌已成常态。从“拥军慈母”罗长姐,到“扶贫县官”罗官章;从“英子姐姐”刘发英到“南归头雁”曾凡柏;从“坚强农妇”易从梅到“文化纤夫”谭斌……好人辈出,群星闪烁,形成名扬全国的“宜昌范本”。
罗长姐、肖曙光、李玉洁的感人故事,更是被拍摄成电影搬上屏幕,响彻大江南北。
“宜昌是一座有好人基因的城市,其独特的好人文化名扬全国,与宜昌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传承、地理环境孕育、社会系统涵养不无关系。”在宜昌市社科联副主席龙会忠看来,宜昌古代有屈原、昭君等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的家国情怀被一代代宜昌人赓续传承。
宜昌好人群体的涌现,离不开对崇德向善社会氛围的持续营造。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并通过立体宣传,让典型走进百姓中间,使“身边好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在人们的心中形成共振,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全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和“荆楚楷模”。
截至目前,全市共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1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3人(次)、中国好人109人(组),湖北省道德模范15人、荆楚楷模75人,宜昌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29人、宜昌楷模609人、宜昌好人1084人,人数位居全省市州前列。
打造“志愿之城”,培育城市品牌
“有一位果农,家庭条件较困难,现在孩子腿骨折了,急需用钱,请大家伸出援手,帮助销售橙子!”11月27日,全国最美志愿者陈实发起号召不到半天,果农滞销的1000公斤橙子被抢购一空。这是陈实志愿者服务队今年的第302次志愿服务。
十多年来,陈实积极发动社会各界为残疾人和贫困家庭募积助困资金300多万元,通过开展扶残助残、扶贫帮困、敬老孝老、创卫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帮扶困难家庭、残疾人达3万多人,赠送物资15万多件。
在他的影响下,先后有三峡大学、夷陵中学、岳湾路小学、中国烟草等单位和学校的志愿服务团队加入其中。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近年来,宜昌市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着力打造“志愿之城”。从一人到一队,从一队到一城,“小红帽”已遍布全城。
17年来,“的士免费接送高考生”志愿活动共出动爱心出租车近6000台次,总行程200多万公里,免费接送考生5万多人次。
7年来,王华君“五帮”志愿服务队先后帮助4000多名农民工就业,助力乡村振兴销售农产品1280多万元。
6年来,“三峡蚁工”在长江边拾捡垃圾活动达800次,吸引5万多市民参与,累计拾捡垃圾近千吨。
2年来,全市8.6万余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报到领岗、履责服务,完成社区安排事项3.1万余件。
按照“一队五员五统一”标准,全市所有社区均成立志愿服务队,全市注册志愿者达80.25万,平均每5人就有一名志愿者,各级志愿服务组织3869个,打造“15分钟”志愿服务圈,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累计120余万人次贡献志愿力量。闲暇之余做志愿者,已成为宜昌市民的一种生活常态。
深化“志愿之城”建设,还须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志愿服务品牌。“三峡蚁工”就是其一。
2019年5月,“三峡蚁工”志愿者之一的宜昌人崔可冬,因时常前往成都照顾孙女,在李年邦的首肯下,成立了“三峡蚁工”成都小分队,每周在成都开展公益活动。如今,小分队在成都已颇具名气,不少居民们自愿参与其中。
让一城人动起来,才能让一座城美起来。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3年,预计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将占常住人口50%以上。届时,“志愿之城”将如青山绿水般,成为宜昌最耀眼的名片。
打造文化之城,构筑精神高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屈原故里,千年文脉。作为宜昌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屈原文化渗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爱国是屈原精神的核心。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挂艾蒿、扎香包、吃粽子、划龙舟……屈乡儿女代代相传的纪念活动,让世界领略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世人重温屈子的爱国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屈原精神穿越千年历史,薪火相传。
校园里,求索铭、九章台、香草园等一系列鲜明的屈原文化符号,形成宜昌特有的校园文化。校园外,屈原故里已然成为研学胜地。行走山水间跨越时空、对话屈原,激励一代又一代学生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图强。
2021年的夏天,宜昌城区城市亮化提升首期工程竣工。夜游长江,感受震撼光影秀,《夷陵九歌》将屈原文化、龙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世界水电之城的都市“夜宴”,和屈原文化的浪漫相逢,描绘更靓、更美的宜昌,也增强了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与屈原的家国情怀不谋而合。
讲好屈原故事,过好传统节日,传承千年的屈原文化,成为宜昌厚重的人文“家底”和文明“基因”。
新时代的背景下,屈原文化被赋予更多内涵。作为屈原文化发祥地的宜昌,如何把屈原文化打造成精神标识和文化品牌?
2021年,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提出,要构筑宜昌精神的标杆,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
一系列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挖掘传承屈原文化,要传承更要创新。建设屈原文化研究院,打造屈原主题公园,塑造屈原文化超级IP,创作一批屈原文艺精品……
千年历史文脉,宜昌不止有屈原。如何重拾被岁月洗礼的文化印记、唤醒每一份精神宝藏?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传承发展屈原文化,带动发展昭君文化、嫘祖文化、巴楚文化、长江文化等文化形态。
深耕人文底蕴,宜昌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构筑精神高地,文化品牌正汇聚成宜昌发展磅礴的精神力量。
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站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跑道上,文化自信必将不断激发城市活力和创造力,引领宜昌走向文明新高峰。(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刘晶晶 熊东华 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