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来,已经有15批次近1000人到高洞村重走英雄路,参观‘英雄林’。”近日,来凤县百福司镇高洞村党支部书记汪诗海告诉记者。
高洞村与重庆市酉阳县兴隆镇接壤,林海茫茫,一棵棵高大的杉树、松树挺立山间。太阳从密林树梢穿透到林间小路上,照在人身上,在这个渐冷的冬日里平添温暖。
走进村委会附近的庙口林场,走上400多米长的新修栈道,67岁的廖达友指着一棵棵水桶粗的大树介绍:“这些都是当年张富清老英雄带领群众栽的树,当时栽得很辛苦,现在我们享福了。大家都亲切地称这片树林为‘英雄林’。”
1975年下半年,张富清时任来凤县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蹲点高洞管理区。当时,卯洞公社为落实党中央“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指示精神,决定消灭荒山,发展林业生产,大办林场。
秋收刚过,张富清便在高洞召开动员会。“从现在起,我就住在这里,同大家一起来完成这项任务。”他语气坚定地说。
从此,张富清带领近1000名群众开山造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当年20多岁的廖达友,正是精壮的毛头小伙子,也是开山造林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张富清头戴斗笠,腰系帆布包,脚穿水草鞋,跟大家一起“炼山”。所谓“炼山”,就是把山上的杂草、灌木或采伐剩余物用火烧掉,以利挖坑种树。
当年10月下旬的一天,张富清在“炼山”过程中不慎碰到漆树,导致他皮肤过敏,开始几天,他还不在意。过了4天,张富清已经全身浮肿得非常厉害了,连眼睛都睁不开,全身奇痒,手臂、前胸、后背、脖子等部位的皮肤被抓破了皮。
实在没有办法,张富清只好走路前往卯洞公社卫生院治疗。接诊的尹医生说:“你中的漆毒比较严重,再不治疗是很危险的。”
经过两天的治疗,病情略有好转,张富清再也坐不住了,匆匆忙忙赶回高洞带领群众“炼山”、打窝、栽苗。
1976年春,张富清带领群众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近2000亩的造林任务。
“高洞村2435亩生态公益林,绝大部分是当年张富清带领群众种植的‘英雄林’,每年村集体可以获得生态公益林补贴2.7万余元,为充实村集体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高洞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5%,‘英雄林’的生态价值更是不可估算的。来凤县将‘英雄林’作为张富清先进事迹教学点来打造,其教育、示范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来凤县纪委驻高洞村工作队队长沈劲松介绍。
“我们高洞村养猪,几十年来,从来没发生过猪瘟病,每斤猪肉都要比别处贵三四元。高洞村生态好、空气好,8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多得狠。”廖达友说。
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牧场,高洞村民大都吃上了“养殖饭”,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据不完全统计,高洞村养牛100头以上的大户有12户,存栏肥猪100头以上的大户有11户,近20户村民养蜂1000多桶,近200户村民养鸡1万多只,还有不少村民养羊、养兔,实现多种养殖综合发展。
高洞村四组村民彭世华从2016年开始养猪,现存栏肥猪、仔猪150多头,母猪20多头,一年轻松收入40多万元。彭世华笑着说:“张老英雄当年带领群众造的林,给我们造了福,山上植被好、放场好,猪牛满山跑,高山土猪很受市场欢迎,外地客商经常来一车一车地购买。”
绿水青山今犹是,“英雄林”长成金山银山。在高洞村,我们找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最好注脚。(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牟凡 通讯员 邱克权 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