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石河村:红色驿站添新彩

A-   A+
发表时间:2021-10-27 15:59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三条半枪闹革命,二十六将出乘马”。麻城市乘马岗镇是黄麻起义策源地,革命历史遗迹众多,其中有个小小的山村,被称为红军的出发地,它就是石河村。

  石河村距离大别山革命圣地乘马会馆不足20公里,掩映在绿水青山间。该村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红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挖掘红色资源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有了这个驿站,我们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村民也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10月13日,村党支部书记江学勤站在驿站广场上介绍,这里也是宣讲红廉文化故事的露天讲台。

  石河村是乘马岗镇版图面积最小的村,仅4.8平方公里,曾是个晴天尘土漫天飞,雨天无路可走的小山村。

  “水把路都淹了,出也出不去。” 江学勤提起当年的路连连摇头。

  2020年,麻城市农村公路管理局在完成王小线县道升级改造的情况下,在石河村投资98万元征地3200㎡建造石河交通驿站;投资35万元征地1200㎡建造磨盘山交通驿站。

  至此,石河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修宽了,排水系统也做好了”,江学勤很高兴:“有了路就有了人流量,就有了致富的希望。”

  作为乘马会馆的必经之路,让喜爱“红色游”的游客们在此歇脚,感受大别山深厚的革命底蕴,是石河村新建两个交通驿站的初衷。

  “这里是陈再道当年报名当兵的地方。”江学勤指着红军亭介绍,1927年正月,王树声在石河寨观音寺招兵,陈再道跑去报名,这里就是当年招兵处。

  2020年,醒目的石河驿站牌竖立于路边,一旁巨大的五角红星与红军雕像相连,“红军从这里出发”几个大字引人注目。

  该村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经常将熟知红色典故的老村民请到驿站,为游客和村民讲有关红军的故事。积极开展红色研学教育,规划中小学生红色教育研学综合实践营地,促进旅游业态优化和产业链延伸。

  “白天这里是红色教育基地和旅游交通站点,晚上是我们活动娱乐的快乐之地。”村民易家新说。

  这座集停车、休闲、娱乐、购物和旅游于一体的红色交通驿站,成为大别山区和红色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服务周边群众,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全镇红色旅游发展。

  整合红色资源 搭建文旅发展平台

  “乘马岗镇是中国第一将军乡,红廉文化资源丰富,在石河村布置红廉文化,是必然选择。” 麻城市纪委组宣部负责人说。

  该村设有大将陈再道事迹、廉政漫画、反腐倡廉语录等红廉景观。在“红色石河”主题区,展示了陈再道参军与战斗的内容。临近村路口,屏风式的装饰展栏镶嵌着《石河当兵》《举枪黄麻》《以一胜百》《东进冀南》《血浴羊山》《重返石河》5个陈再道将军的重要事迹。

  “这个地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还可以了解一下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一名在红军亭休息的游客说。

  沿着两车道沥青公路,前行数公里,便是磨盘山公路驿站,这里同样是红廉文化展示区。

  从驿站往磨盘山顶而上,沿途可见红廉文化宣传语。一对母子拾级而上,母亲告诉儿子:“这个地方叫梅笑亭,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赵基梅修建的。”这位在石河村长大的女教师周末带儿子到磨盘山游玩,给他讲述革命烈士赵基梅的故事,从小接受红色教育。

  石河村红廉文旅的兴起,不是个例。

  “以路为媒,超前规划。” 麻城市纪委组宣部负责人介绍,以红色旅游路为纽带,以石河、小寨等村为重点,串联沿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重点打造百里红色长廊和美丽乡村、农旅融合、生态景观旅游等示范带。

  传承红色基因 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宽阔的水泥路蜿蜒而上,满眼皆是油茶树,油茶果压弯了枝头。这是该村磨盘山油茶低产林改造基地。

  磨盘山油茶基地初开发于上世纪60年代,面积600余亩,实施低产林改造前,整个油茶林杂草丛生,疏密不均,产量极低。

  2020年,经过低产改造后,油茶果产量每亩增收250公斤以上。产业路也修进了油茶基地,交通四通八达。

  “路畅业兴不是一句空话,我们都不用出去找销路了,油茶一熟,就有车过来了,直接销往全国各地。”村民熊诗才感触颇深,他承包了200余亩油茶园,靠着辛勤打拼过上了小康生活。

  驿站新路有“丰”景。石河村公路沿线,油茶、板栗、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仅油茶一项,当地村民可每亩收入1500元。

  石河村是到王树声故居和乘马会馆的必经之地,如今,依托对红色资源的传承与运用,石河村打造以红色游、田园游、体验游为主导的特色旅游景区,力争家家户户能参与、有特色,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2020年,石河村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5年前翻了近一番。

  “家门口有了产业,一个月有两三千的工资,老人小孩都照顾了。”在家兴办猕猴桃生态果园的村民蒋淑华说,每到假日,总有附近群众到园子里来体验采摘乐趣。

  “我们的党员干部一代又一代传承好红色基因,引领好乡村振兴工作,让村民的腰包更鼓、笑容更灿烂。”江学勤坚定地表态。(鄂东晚报记者 何国顺 陈爱武 孙婷 通讯员 万永庄)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