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家访100多次,两万里不忘教育初心之路。27年,黄陂区罗汉中学教师郑铭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家里,也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用爱与智慧给留守学生温暖,陪伴他们一路成长,鼓励乡村学子勇敢追梦。
9月9日,长江日报的报道《乡村教师郑铭一年家访100多次,坚持27年——“走进孩子家里,才能走进孩子心里”》,打动了无数人。有网友留言说“看完潸然泪下,坚持家访27年,多少孩子受益呀!向可爱的乡村老师致敬!”郑铭的昔日学生纷纷向她发来问候,回忆起了许多动人的师生故事。在学生心里,27年家访路,一直流淌着“妈妈的温暖”。
■ 卤鸡蛋、熬肉酱、炸藕圆子
毕业了念念不忘“妈妈的味道”
刚刚考上武汉科技大学的男生刘瑞恒告诉记者,看到报道,他眼前立刻浮现出郑老师笑呵呵、眼睛眯成一条线的样子。“郑老师个子不高,也很少化妆,但是她‘笑起来真好看’!”
刘瑞恒记得刚上初中时,听说郑老师要家访,他好害怕,一个人念念叨叨“老师要来了好恐怖,完了完了天要塌了”,还跑去找郑铭悄悄地说:“老师你能不能别去我家?”
家访过几次后,刘瑞恒发现,郑老师不仅从来没跟自己爸妈“告过状”,还变着花样夸他。他不怕家访了,每当成绩有了小进步,还会问郑铭:“什么时候到我家去呀?”初三有段时间,刘瑞恒很不自信,别人说他能考上黄陂一中,他都摇头。直到有一次,郑铭带同学们郊游,途中看似不经意地对他说:“你只要稍微努一把力,有实力考上黄陂一中。”刘瑞恒高兴起来:“真好!我相信郑老师说的!”从此学习更加认真。现在,他已经是大一新生了。
看到长江日报的报道,郑铭昔日的学生柳湘媛激动了。她说毕业后,特想念郑老师做的炸藕圆子、饺子、鱼香肉丝。“我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每次我吃郑老师做的菜,就感觉是妈妈的味道。”
柳湘媛说,郑老师会卤鸡蛋给同学们吃。发鸡蛋时,大家都像过节一样高兴。一个班40多个学生,40多个鸡蛋,郑铭头天晚上卤两锅,第二天再早起卤一锅。怕孩子们吃食堂的饭菜吃久了“口里没味道”,“郑老师还给我们炖豆子、调辣椒、熬肉酱,带到班里舀给我们‘下饭’。”
■ “努力耕耘,晚蒜也能抽薹”
乡村田野处处是“妈妈的课堂”
9月2日,开学第二天,郑铭班里的两个初一男孩闹起了矛盾,旁边的同学不劝架,还起哄喊“兄弟!冲!”下午班会课上,郑铭带着大家一起诵读诗歌《我爱我的班集体》,读完她笑呵呵地走到那位起哄的同学身边,问他:“这位兄弟,你有什么想法?”全班都笑了。
在学生们眼里,郑铭朴实又可爱。中午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饭,她会笑着对学生说,你们不吃的肥肉不要浪费了,给我带回去喂花花。花花,是郑铭养的一条流浪狗。郑铭家住一楼,楼栋门前种了20多盆植物,一年四季有花开放。她把自己种的葫芦摘下来,按“葫芦娃”取名,送给学生玩,种的小南瓜、猕猴桃收获了,也喊同学们来品尝。
“郑铭老师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她会用看起来朴素的方法,把道理讲得我们听得懂、愿意听。”2013届学生、班长吴李丹记得,有次放了学,郑老师通知她,带着同学们去校门口拔野草,一刻钟以后来验收。等郑铭到来时,杂草已经被同学们拔得干干净净。大家还谈感想:“人多拔得快”“小草容易拔,大草难拔”……师生们就站在草堆旁上起了课。郑铭告诉大家:“人多拔草快,这就是团结的力量,班级的团结可以创造班级的奇迹,人民的团结可以创造国家的奇迹;拔草的方式不相同,说明处理事情的方式很多,有时要因地制宜;小草容易拔,提醒大家要学会防微杜渐,坏习惯要及时修正……”这节课,让吴李丹一直记在心里。
今年刚从罗汉中学毕业的女生陈宝怡,印象最深刻的是郑老师用种大蒜给大家讲道理。今年春天,郑铭在学校空地上种了一些大蒜,种下后没时间管,大蒜边长了许多野草。正值初三下学期,陈宝怡和部分同学调考成绩不理想,情绪低落。郑铭把大家喊去了空地,让他们观察大蒜。大家笑起来:“老师,这满地是草,哪里有大蒜?”过了一个多星期,郑老师又把大家喊去看,陈宝怡惊讶地发现,大蒜已经长得又高又肥,还抽出了蒜薹。原来,这几天,郑铭悄悄把杂草拔干净了,还给地里施了肥。她告诉同学们:“只要我们把握时间,努力耕耘,晚蒜也能抽薹,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 好的教育不能只盯着成绩
她给乡村学子“妈妈的温暖”
刚当老师那年,有天中午,郑铭顶着大太阳去家访。半路上,她中暑头晕,只能挪到一棵大树下靠着。一个小男孩跑过来,关切地问:“郑老师,你怎么了?”郑铭认出来,这个男孩是全年级有名的“调皮大王”,成绩不好。她对男孩说:“谢谢你,能帮我拿一杯凉开水来吗?”小男孩立刻转身去拿,没跑几步又回头问:“老师,你喝汽水吗?”郑铭被他可爱的样子逗笑了。小男孩端来的一杯“救命水”,让年轻的郑铭感受到,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一个好老师,决不能只盯着孩子的成绩。
近年来,郑铭发现,随着罗汉寺街道钢模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现在的乡村学生压力也很大,家长们过于关注成绩,常常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我之前把孩子‘擂’得太紧了,多亏了郑老师的提醒”,小静(化名)的妈妈告诉记者。为了专心照顾小静,小静妈妈辞掉了工作,盯着孩子做作业,做完还要“加码”。期末考试后,小静妈妈会给郑铭打电话,打听孩子的班级排名。
郑铭去家访,问小静妈妈:“你还记得你初中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吗?那个成绩和你现在的生活关系大吗?”小静妈妈愣了半天,没有说话。郑铭这才耐心地跟她说,分数、名次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性格、品质对未来人生影响更大。
为了帮孩子们“减负”,郑铭常把他们带到户外,在亲近自然中释放压力。在半河边,师生们生火烤红薯、玉米、花生,抓螃蟹自制蟹脚面,围着篝火畅聊理想。有学生的鞋子掉到水坑里,也有人弄丢了外套,但每个人都很快乐,把夜空中跳动的火星写进了作文里。毕业多年、已经参加工作的陈智,现在还记得有次考试后郑老师带大家去伏马山爬山,突然下起了雪,师生们一起在山中欣赏雪景,是她初中生活最美好的回忆。(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通讯员蔡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