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19岁的万晓凤成了房县贫困深山的一名乡村教师,一条马尾辫,一身无畏感。30年后,她仍如此,只是发已泛白,身已疲病。她说,30年,有愧,无悔,虽然很苦,但却很值。30年,她用一点微萤之光,点燃万名孩子的心灯,启智筑梦远航。
燃灯,悄然成为脱贫引路人
上世纪90年代,地处秦巴山腹地的房县尚是全国深度贫困县。这里的教育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更承载着一群人摆脱贫困、走出大山的希望。
1992年7月,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万晓凤毅然回到了家乡,在房县青峰镇白马小学做一名小学教师。
有人问她,“别人读书是为了走出大山,你却读回了穷乡僻壤,为了啥?” 万晓凤也在思考这一问题。
来到白马小学的第一天,极端贫困简陋的条件,山里的清冷孤独和夜晚虫兽侵扰,她也曾动摇。但当走进教室,那一双双纯朴的眼睛,尽是新奇、期盼,还有不安。万晓凤永远记得那个早上,那群衣衫破旧的孩子们,眼睛里的渴望之光。30年,这是她一直守望的光。她留了下来,她要成为孩子们的光,照亮出山的路。
万老师在课后和孩子们交心,激励孩子们乐学,善学。
30年寒来暑往,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有的转行当了“官”,有的下海发了财,有的调动进了城,从“万姐姐”到“万妈妈”再到“万奶奶”,快到退休年纪的万晓凤,还是山里的那个“万老师”。
一年又一年,从乡村到集镇再到县城,道路告别了泥泞,校舍告别了破旧昏暗,孩子从少到多,又从多到少。30年,两代人,10000多名孩子,5000多个贫困生已走出大山。从点亮一间教室,到照亮山里的一片天空。万晓凤悄然间成为扶贫扶智路上的引路人,奔走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大道上。
2020年,房县成功脱贫摘帽。在无数脱贫攻坚战士中,万晓凤赫然在列。
忠诚,一生只为做个好老师
从教30年,万晓凤没有辜负教育,教育也没有辜负她。30年,她力求做到每一节课都要出彩。
针对“遗忘规律”,她创造三维重现教学法,把重要的知识点在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书与书之间重复且不单调的多次出现。针对“二次翻译”,她创造全英文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全英文的环境。针对“学用脱节”,她创造自然教学法,设计和演练与学生文化相近、便于他们理解的教学活动;针对“热情下降”,她创造童话剧教学法,还有音乐律动教学法、联想教学法、语言经验教学法……
万晓凤在干中学、学中干,无数个熬更守夜,无数次加班加点,让大山孩子没有输在英语起跑线上。
万老师引导孩子们合作学习,努力创造自主合作高效课堂氛围。
在万晓凤心中,永远没有差等生和坏孩子。在实验小学,学生小强上课精力不精中、老是“捣蛋”,她没有批评惩罚,而是上门家访。发现小强父母离异,孩子孤单缺少关爱之后,她采取“关爱+帮扶”,一对一帮助小强走出阴影,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30年,从嘘寒问暖到心理辅导,从单个教学到上门家访,从帮钱帮物到洗衣做饭,她不厌其烦,让300多名“问题生”走出困境、走向美好。在县实验小学,她曾经一个人承担五个班二百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创造不落一人、人人进步的奇迹。她撰写的《学困生的转化,灿烂了我的课堂》《求真、求新、求精-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中的运用》等多篇作品荣获国家、省、市大奖。
付出总有回报,万老师个人也多次获评市、县优秀教师、 学科骨干教师和“四有”好老师。
坚守,安份守己当好教书匠
30年从教,万晓凤越教越觉得使命光荣、重担在肩。30年,她毫无保留的传授知识,课堂外从未有偿补过一堂课,从未违规办过一个班。相反,面对苦难的孩子,她还帮垫学费、爱心认领、义务补课,倒贴的钱物连她自己也记不清。
30年,或因老师不够,她一人身兼“数职”没法离开,亦或“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她又留了下来。现在,乡村缺老师,万晓凤又萌发了进山支教念想。有人说“年老又伤病,别人都往城里走,你却要到山里去,为了啥?”她说“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只要能为孩子趟一条出山的路,值!”谈到未来,她说“只要孩子们有需要,我会一直坚守下去”。(房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