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银幕点亮大村庄——惠民电影的潜江实践

A-   A+
发表时间:2021-09-02 17:31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在处处流动着浓郁文化气息的潜江,数十年如一日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的足迹覆盖全市23个区镇街道、346个行政村,他们忠实执行国家农村公益电影文化惠民政策,用初心坚守点亮乡村夜空,用先进文化守护村民精神家园。他们用一方方银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送到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将惠民富民为民“精神食粮”源源不断送到百姓家门口。他们用放映覆盖率超100%的“辛苦指数”提升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具有潜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这支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行走在乡间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由15支放映小分队组成。他们是已连续13年被授予“省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落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夯实基础保障,让“惠民电影”走近千家万户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是国家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潜江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一直在变革中发展,在探索中奋进,在创新中引领。2014年,央视六套节目组对潜江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专题报道。

  我市高度重视国家惠民电影工程落实落地。早在2008年,就率先在全省普及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市政府《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将农村电影放映计划列为“为民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之一。市财政积极筹措资金,争取中央、省级经费的支持,理顺农村电影放映补贴资金拨付渠道,将全市346个行政村4152场电影放映补贴、流动放映车燃油补贴纳入财政常年预算予以保障。市委宣传部还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资金中专列10万元,作为6个国有农场年400场公益电影放映补贴。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放映管理上着力强化放映精细化管理、高质量考核,建立了从放映所属地、主管部门、院线公司到省级主管部门层层监管的“四级监管体系”,做到每场电影有回执单、有影像资料,有月台账报表,并通过农村数字电影监控平台逐场核对,杜绝瞒报和弄虚作假。市政府督查室一月一督查。在机制、经费和制度上确保了潜江放映场次任务连年在全省完成最早、监控平台有效场次合格率院线全省最高,台账与放映场次核查完全一致,年连受到省院线的表彰。

  露天电影放映不比城市院线,点多面广,环境较为复杂。为此,市电影公司大力推行标准化放映,创新实施多元化服务,确保把小银幕送到大村庄。该公司2台放映车、13台三轮摩托放映车全部配有宣传小喇叭,作为村村响广播通知的补充宣传。15支放映队都签订了全年放映合同,列有放映日程表、场次计划、完成时限,做到规划放映、均衡放映,并建有放映质量和观众量考核体系,建立了各村联系人微信群,方便有放映计划和中心宣传任务时及时联系交流,大大提高了各放映队组织观众的手段和热情。该公司还采取抢抓黄金放映档期,避开农忙和雨季,抢抓双休和节假日以及学生暑期档,每晚15个放映点“见缝插针”“巧避不便”集中开展放映工作。10多年来,累计放映各类公益电影6万多场,观影群众达600多万人次,打造了惠民电影放映的潜江品牌。

  数字电影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现代科学。放好惠民电影,要有过硬“内功”。公司经理周培生推行岗位大练兵、大比武,组织放映员参加省院线培训班学习,坚持每年邀请省院线工程师来潜开展技术轮训,对“节目输导存储”“平台影像传送”“信号定位”及“场次核查”“台账登记”等一系列操作程序进行仔细讲解和实际指导,全面提升放映员放映技术、应急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公司人少任务重,副经理王洪兵既当片源协调员、维修员又当一线放映员,平日里坚持自学,一有机会上省城开会便缠着省院线师傅手把手教,放映20多年来从未出现事故差错。2020年,该公司又投入10余万元,在全省同级别市州中率先对所有老旧数字服务器、屏幕、喇叭、功放等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一流的音响效果、数字画面、影片质量,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对观影体验的期待。

  开展”志智双扶”,让“富民电影”助力乡村振兴

  “照本宣科太生硬,电影一放帮大忙。”在潜江,“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科教致富类公益电影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脱贫致富的“黄金电影”。为服务全市“南红北绿”农业产业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依托放映阵地,深入开展“志智双扶”,让农村公益电影助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科技需求的“最后一米”,努力让农民获得物质小康和精神小康的双丰收。

  潜江是“中国小龙虾之乡”。2021年,“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51.8亿元,连续3年登顶全国行业榜首,累计带动20万人就业增收,助力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进一步提升群众养殖水平,该公司想方设法为小龙虾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公益电影放映片库里关于小龙虾养殖的科教片不多,他们就积极与农业农村部门联系,借来专业养殖科教片的同时,还把本地技术专家的讲座录制成视频。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音视频,让百姓们一看就懂、一听就明。龙湾镇腰河村村民邓友云,在该公司放映队的帮助下,用手机录下“定制”的养殖科教片,2018年发展小龙虾养殖就赚了四、五万元。2021年初,他又承包6亩田开挖小龙虾池,还盖上了新房。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前提。为实现扶贫立志,普及科技知识,推动科技文化服务资源向农民农村倾斜,该公司还积极与贫困村、产业特色村联系,采取“点餐式”“专场式”放映方式,加大扶贫扶智科教电影放映场次,重点放映宣传党和政府精准扶贫脱贫政策、乡村振兴致富典型、特色种养殖、农村特色加工、电子商务等实用科普片,用科教电影的潜移默化影响,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

  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潜江另一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潜半夏”总酸比药典标准高出一倍多,远高于其他地区半夏,市场需求极大。为让群众学到科学种植技术,放映队把《半夏高产技术》《半夏常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半夏烘干、仓储技术》等科教片,在周矶管理区、王场镇、竹根滩镇等主要种植区反复巡回放映,还请来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把脉问诊”,把放映现场变成了授课现场,创造了场场爆满的奇迹,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种植潜半夏致富的积极性。王场镇通过熊咀村能人熊衍军带动,2020年新增潜半夏种植农户142户,新增种植面积155亩。仅2019年,熊衍军的40亩地通过种植潜半夏就赚了30多万元。不少村民们感触地说:“送米送油,不如送部科教片。”

  拓展放映模式,让“为民电影”占领精神高地

  2017年,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多家单位举办的“喜迎十九大·党的光辉照乡村”农村电影主题放映活动,选址在潜江启动。这无疑是对潜江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在广袤的农村,农民是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近年来,我市还通过不断拓展新形势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主线,不断强化电影宣传喉舌作用,在履行文化惠民职责的基础上,借力电影声情并茂、易于传播的优势,不断拓展放映新模式,努力用“高质量+主旋律”的电影占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神高地。

  ——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袂开展皮影戏、花鼓戏、草把龙等潜江国家级非遗宣传展映活动,把传统非遗与现代电影有机融合,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文化传承,打造银屏新亮点。

  ——与市委国安办联手开展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反间谍法和典型案例等宣传展映,引导基层群众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不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不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与公安、司法、文化、民政等部门联手开展“禁毒禁赌扫黄打非”“移风易俗”和“扫黑除恶”等宣传片放映活动,用“以案说法”方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法治观念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提升防范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各类文化垃圾,远离“黄赌毒”毒瘤,共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订购《防治血吸虫病》《预防艾滋病》等宣传片,配合卫建等部门下乡疾病筛查时组织村民观看,让村民了解疾病的危害及源头管控办法。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特点,在暑假期间专门订购《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孩子们远离电子产品》《交通安全小故事》等防溺水、防性侵、防触电科教宣传片巡回播放,提高农村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围绕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成立公益电影红色文艺轻骑兵防疫小分队,为村民免费发放口罩、84消毒液等防护物资的同时,加强防疫小知识宣传,指导村民正确佩戴口罩、学习七步洗手法、加强健身运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启动“看电影学党史”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筹资购买《建军大业》《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我的长征》《社区当家人》《人民检察官》《冰血长津湖》等78部反映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基层党建、反腐倡廉、精准扶贫、扫黑除恶等多题材优秀红色经典影片,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从视听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需求,创新推出“双休日城区广场电影”,大力开展“送电影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使公益电影放映与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社会帮教等工作紧密结合,社会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电影是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我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用生动直观温暖的宣传方式,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强化基层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国家情怀、激发勤劳致富内生动力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精神支柱。

  电影送进农村,文化留在心中。他们用为民的初心、惠民的热心、爱民的真心,让乡村的夜晚变得“有声有色”,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底色。(潜江日报 记者 潘建军)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