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的房屋、别致古朴的凉亭,掩映在成片的花田之中;各色鲜花挨挨挤挤,开得热烈绚烂……
犹如一场夏天的“约定”,在这色彩缤纷的季节里,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又一次迎来了集中检阅。
8月26日,市委、市政府以项目拉练的形式,晒亮点,比进度,找差距,找问题,想办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比学赶超的舞台上,释放新的发展活力。
群众参与 共建共治共享
农家庭院幽静雅致,各类花树成荫,相映成趣。通海口镇桂花台村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众人聚焦。
村民自发拆除违建雨棚,自觉做好庭院绿化,全力配合工程施工,以实际行动支持美丽庭院建设。村里组建专班,筹备“最美媳妇”“美丽庭院”评选活动。
“大家憋着一股劲,互相比着干。”评选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大家把自家庭院整理得漂漂亮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一派安静祥和。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充满活力。
“我们的家园我们来建!”郑场镇河岭村动员群众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号召大家将门前自留地进行改造,统一起垄,合理布局栽植农户自选的桃、橘、樱桃、枇杷等果树240株,海棠、腊梅、茶花、桂花等花树1050株。
景观建在家门口,激发了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毛嘴镇珠玑寺村,引导村民共治共建,扮靓“美丽庭院”,栽植各类果树160余棵,形成50户“美丽庭院”样板。
产业第一 筑牢“硬支撑”
黑边白墙、飞檐翘瓦、小河小草……剅河镇李尧村,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村挨着梦里水乡景区。村民们利用这一点,发展民宿和农家乐。”目前,依托4A级景区梦里水乡,辖区内已有乡里人家、郭家院子、东篱食味坊3个餐饮经营主体。
不仅如此,李尧村还引进一家农业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700亩,发展“稻-稻-鳝-菇”种植模式,提供长期就业岗位48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把产业培育作为头等大事,挖掘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才能筑牢美丽乡村建设的硬支撑。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网箱养鳝’,全村养殖面积达658亩、网箱1万多口。”张沟镇接阳村,充分利用毗邻先锋村优势,承接先锋村黄鳝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成为黄鳝产业示范带的重要节点村。
只有产业发展好了,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造血”功能。西流河镇神潭村流转土地270亩养殖生态黄鳝,成为支撑村级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打造以“鳝文化”为主题的文旅、农旅产业,发展观鳝、钓鳝、烹鳝、品鳝等项目,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传承文化 守护乡愁乡韵
“美丽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
打大鼓,村民蔡彩凤坚守10多年,带出3支40人的“大鼓”队伍;划龙舟,上到80岁的爹爹,下到20岁的年轻小伙,村民个个都是划桨好手;竹文化,门前屋后遍种竹子,打造竹海景观;农耕文化馆,展示原滋原味的“渔家文化”……郭河镇姚河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发扬乡村文化的“乡气”,突出乡村文化的“土气”,用承载美丽乡愁的乡土文化记忆赓续乡土文明的脚步。
“挖掘唐家沟子文化内涵,修建‘同舟共济’精神堡垒1座,实木雕刻《唐场村赋》书简1套,木刻文化楹联6套。”陈场镇唐场村,古色古香的庭院,木质栅栏、白墙灰瓦、幽静小道、绿水荷池……无不凸显传统农耕文化底蕴和独特地方特色气息。
“真正的乡村文化是返璞归真,承载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按照“新要新得出彩,旧要旧的价值”的建设思路,唐场村充分利用旧砖旧瓦,打造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明显的乡村文化村落。
杨林尾镇横岭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以及村民议事会,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斗富”的不良风气,促进全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丰富的乡村文化内涵,拉近了与农民心灵的距离。群众积极“唱主角”,勤劳致富、助人为乐、文明和谐蔚然成风。(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