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赓续传承好人基因 夕阳红是最美底色

A-   A+
发表时间:2021-08-27 08:52    来源:宜昌文明网

  7月23日,宜昌召开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大会,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努力,推动宜昌进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行列。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以更高标准提升文明素质是市民的必修课。

  宜昌有“好人之城”的美誉,无论是国家遭遇灾难,还是家庭、个人遭遇困厄,总有宜昌人站出来慷慨解囊、扶危济困。这其中就有不少老年人。他们中,有坚定党的信仰的“中国好人”陈人海,有坚持助学的耄耋老人李德炎,有化名“薛光甲”拾荒济困的黎开仕……这些可敬的“前浪”,让宜昌的好人基因得以赓续传承,是“好人之城”最美的底色。

  行善成“信仰的一部分”

  双手颤抖的厉害,就用左手托着右手写,尽管双手并用,但笔记字迹仍像蚯蚓爬的……24日上午,胜利四路新白龙岗小区,83岁的陈人海老人沉浸在学党史的世界里:客厅的小方桌上摆着《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4本书,他一边翻看一边做读书笔记——学校要开学了,按照以往的惯例,他会到大专院校巡回讲课,现在要抓紧备课做笔记。

  陈人海1998年从市委党校退休后,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特别有力量》。因肠梗阻和结肠癌,在2008年经历了一场手术后,身体出现轻度帕金森症状,虽然对饮食起居影响不大,但不停抖动的双手,对他做读书笔记是个严峻的考验。

  与患癌坚持编著百万字党史书籍相比,陈人海多年来坚持慈善募捐则鲜有人知。陈老参与慈善募捐始于2013年,“当时也是受李广佳、薜光甲的影响,没用真名,后来去的次数多了,别人也认识了,就觉得没有必要了。”陈老说,做慈善募捐是“作为一名老党员信仰的一部分”。

  “去年一共捐了1.1万元,仅为脱贫攻坚就一次性捐了5000元;今天半年不到,又捐了两次,一起4000块。有时候捐的钱一个月退休金不够,还要掏积蓄。”老伴说,陈老这些年的捐款有据可查的就有好几万。对陈老“动老本”捐款,老伴有些无奈,“他的工资卡虽然是我管的,但他决定的事还是要支持。”

  在2018年生日当天,陈人海老人再次“先斩后奏”,瞒着家人到市红十字会签了一份遗体捐赠志愿书,“‘活不争利,死不占地’,去世后遗体捐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真正做到把‘一切献给党’”。陈老这样解释签订遗体捐赠的初衷。

  “好人就在我身边”

  “他经常打着赤脚在屋里走,如果脚不舒服,说明地没拖干净。”家住胜利四路金家台10号、87岁的李德炎老人,至今保持的作为部队医务兵的卫生洁癖,让女儿李小萍也自叹不如。

  李小萍家住绿萝路,前些年母亲走后,“退休在家没什么事”的李小萍,担心独居的老父亲太孤单,每天会过来看看他。“他身体还好,就是听力有些问题。家里都收拾的干干净净,也没什么家务事让我做,我就是陪他说说话”。

  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只要不下雨,就到离家不远的白龙岗公园打转,“每天走1万多步,比我还能走。”在李小萍眼里,父亲爱干净,生活有规律,“饮食起居有规律,老人就会健康长寿,对子女来说,这就是好福气。”

  李小萍的好福气还来自于父亲“乐善好施,浑身上下的正能量”,“常有人说‘好人就在身边’,我跟别人开玩笑说,好人就在我身边。”

  她还记得,父亲的第一笔捐款是为2008年汶川地震,但当他将1000元送到慈善机构时,得知捐款已截止。见赈灾捐款迟了一步,父亲就将这1000元当作特殊党费交了。“他从东升织布厂退休后,每个月退休工资并不多。就是从那一年开始,他就特别留意类似赈灾捐款的新闻。”

  今年本报金秋助学“十九助”启动后,李老看到秭归学子晓莉考取厦门大学为学费犯愁的新闻后,又坐不住了。“我那天有事晚去了一会儿,他一着急,就委托邻居直接将2000元助学金送到报社去了,记者送来捐赠证书我们才知道。”对于父亲心系公益捐资助学,李小萍说,“不是常说积善行德有福报吗,我们就当这是他在跟自己也是跟我们积福报。”

  一“老”当先 传承好人基因

  8月20日,由三峡晚报联合共青团宜昌市委、宜昌市慈善总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十九助贫困大学生”活动圆满落幕,爱心人士和企业共计捐出44.2万元善款,帮助35名贫困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捐助善款的有不少是老年人,他们退休工资本来就不高,有的是直接转给我们,有的是打电话约我们去拿,有的是自己或委托别人送到报社。”本报科教中心多名负责报道的记者表示,不仅是今年,在以前的助学活动中,他们发现,老年人参与捐资助学的热情很高,“大约占捐资助学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左右。”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覃朝晖表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宜昌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02502人,占24.9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20190人,占17.93%。根据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宜昌市老年人口的比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上升,宜昌市作为革命老区,老一辈具有优秀的品德与奉献精神,一直传承着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一批老党员老同志,虽然已经年迈,但勤俭节约,处处为社会和下一辈着想,引领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示范作用,值得年轻人学习,社会的文明进步更是离不开他们。

  “老年人参加公益活动,特别是捐资助学,不仅发挥的是示范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爱心在两代人之间的传递传承。”26日上午,宜昌市学雷锋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虎认为,现在很多的公益活动,多是从关爱老人的角度出发,但却忽视了老人“在精神层面上被需要”的问题。老人退休后,有不少人想为社会发挥余热,继而让社会认同其价值。但受身体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有些公益志愿活动又不适合老年人参加。打造平台、创造机会让老年人力所能及、量力而行的参与一些公益助学活动,不仅排除了这方面的风险,更能达到传递爱心、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的双重效果,在宜昌争创文明典范城市的当下,更具现实意义。(三峡晚报全媒记者王军)

责任编辑:乔奇 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