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市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促进文旅融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于6月11日至6月12日在市博物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为主题的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
深刻的党史教育
“以图片形式、按时间脉络,呈现咸宁革命历史,能系统地受到一次革命历史教育。”11日,湖北科技学院的师生们一行30余人,前往市博物馆参观咸宁市革命文物图文展,大家为本次展览点赞,表示自己收获满满。
“一幅幅精美的图片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的思绪穿越百年时光。革命先辈们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守初心、舍生忘死,创造了现在的美好家园。我们怎能不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还有什么理由和借口不好好学习生活?”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夏文渊深有感触地说。
咸宁市博物馆举办的革命文物图文展和有奖问答也深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和温泉中学的师生的欢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参观此次革命文物展,告诉我们和平环境来之不易。”
记者在市博物馆看到,有人在一楼大厅参观市革命文物图文展,有人在领取有奖问答礼品,有人在各个展厅聆听讲解员的精彩解说,有人在仔细端详每件展品……现场每个人都沉迷于咸宁文化的魅力中。
本次展览是我市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一次有益尝试,借助展览的多元化方式,让革命文物从革命旧址、博物馆、档案馆里走出来、活起来,实现“从被动办展览等参观,到主动送展览进基层”“从各地片段历史展出,到革命历史全景呈现”“从传统听讲解受教育,到观众全程参与互动”“从展出静态单件文物,到多手段活化感知”的转变。
据了解,我市现存不可移动革命文物7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出此次咸宁革命文物图文展,旨在使全市人民对咸宁革命历史、革命文化、革命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
精彩的文化盛宴
12日,记者探访市文化中心,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里,通山木雕、崇阳提琴戏、赤壁青砖茶等传统非遗项目轮番展示,令人目不暇接。
“‘通山木雕’是以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果木和杂木为主要原料的板材上,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在通山木雕非遗手工技艺展示厅内,讲解员详细、生动地介绍,让观众们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
游客们驻足在木雕展品前,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健康环保的天然木料;传统特色的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的桌椅工艺产品……非遗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在市非遗馆,国家级非遗项目通山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熊应华老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木雕作品,国家级非遗项目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镇树清为市民免费义诊。市民和游客在馆内兴致勃勃地参观和体验非遗项目,并现场品尝瑶山红茶,购买杨芳酱油、通山包坨、嘉鱼鱼圆、通山木雕小摆件等非遗产品。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9个。
记者了解到,6月11日至12日,这些展览还在各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时举行。
鲜活的城市名片
“如何让非遗文化活起来?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要将地域文化和特色旅游相结合,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11日,我市还邀请国际青砖茶传播大使定光平教授、《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权威做客市群众艺术馆直播间,围绕万里茶道申遗、咸宁百亿茶产业发展、青砖茶的功效、砖茶制作技艺的传承等话题进行访谈。这是我市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契机,传承鄂南文化、服务地方发展的一个缩影。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名片。咸宁,作为湖北省的南大门,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具有地域性的鄂南古建筑文化、古瑶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鲜活的文化氛围,正弥漫在香城泉都。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挖掘本土丰富的非遗文化内涵,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让文艺气息像水和空气一般,滋养着市民和游客的心灵。”(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希子 通讯员 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