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村公路四通八达。 张宝训 周建军 摄
清江村开展篮球赛,丰富村民生活。
八百里清江,发源于利川市汪营镇清江村。从涓涓细流到碧波粼粼,美丽的清江犹如一条绸缎,将绿水青山串联起来,直向远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州政府办公室驻村“尖刀班”帮扶下,清江源头的村民成功摘掉贫困帽。如今,这里正稳步迈向乡村振兴之路。
“尖刀班”和村支“两委”创新思路,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创建微信公众号公开村务,树立各类典型引领乡风文明,探索出党建引领、全民参与基层治理新路径,打造河清岸绿美丽环境。
党员示范 从“带头”到“带动”
幢幢房屋鳞次栉比,门前花坛姹紫嫣红,与蜿蜒的河流相映成景。行走在村子里,仿佛置身水墨画中。
一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依河而建,串起眼前的村庄。这里,不仅实现村村通公路,组组之间、院落之间也是水泥路相连。
修路千头万绪,涉及占地、资金等方面。20多年来,村支部书记唐元尧很少看到村民因修路而扯皮。
“都靠党员带头!”唐元尧一语道出“天机”。在修路之前,“尖刀班”要求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组与九组间修公路,要经过村民杨顺相的耕地和猪圈。党员杨顺相二话不说,自己动手拆掉猪圈,扯掉刚刚种下的黄连幼苗。党员杨顺轩迁走祖坟,为修路出地出力。党员带头,带动村民纷纷加入修路行列。公路占地,村民不要一分钱补偿,还每日按时出劳力参与修路。
村里产业发展了,基础设施改善了,还需要把村庄建得更加美丽。村里推行“五改一建”项目,改厕所、改厨房、改院坝、改生活环境、建美丽乡村,并给予村民补贴。
“只怕是给我们画的个饼啊!”刚开始,极少数村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这时候,党员站出来了。二组村民党员王达安,第一个修化粪池。在验收合格后,2800元补贴款很快到了他的账上。
党员带动,让村民吃下一剂“定心丸”。村民们主动要求“五改一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最终,村里“五改一建”补贴资金99.2万元,带动村民投资576万余元。
村务公开 从“墙上”到“掌上”
这两年,“尖刀班”成员陈欣兰除了忙于扶贫外,还多了一项工作任务——村里微信公众号“清江源头第一村”的维护。
微信公众号“清江源头第一村”每周公布“尖刀班”工作情况,还有公示党务、村务、财务和奖补政策等内容,并要求村民实事求是反映情况和提建议。
村务公开,从“墙上”到“掌上”的转变,还经历了一段插曲。
“看你们忙得落地不沾灰,不知道到底忙什么?”起初,有的村民背地里埋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引起“尖刀班”重视。“虽然在村委会设立了公示展板,但说明我们与村民之间沟通的渠道不畅。”驻村“尖刀班”班长李浩坦言。
随后,村里不仅在村委会公示,还在9个村民小组和易迁集中安置点增设了展板,用来介绍村里的基本情况,公布“尖刀班”和村支“两委”干部的联系方式,并对国家政策、村民享受情况进行公示。
发展中药材和外出务工,是清江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让外出务工的村民和更多的人了解村里发展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2018年7月,微信公众号“清江源头第一村”应运而生。
“我虽处外地,但通过微信公众号随时了解到家乡情况,完全打破了空间距离。”村民唐亮说。他长期在广东当厨师,逢年过节才有空回村里。每次见到村干部,他一个劲儿为村务公开点赞。
“三治”统一 从“自律”到“自觉”
如今,村规民约随处可见。走进清江村,一股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为了践行法治、德治和自治“三治”统一,村委会出面,结合实际情况,综合杨家院子、唐家院子、肖家院子的家谱族情,与群众一道拟定了村规民约总则、分则。
针对少数村民自己住安全住房而让父母住危房的情况,清江村以村委会名义向这些农户的子女送达了《履行关爱父母义务告知书》,召开训诫会,郑重告诫其履行赡养父母的法律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将承担的法律后果。
与此同时,村里利用入户走访、院子会、小组会等方式,深入宣传“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力避“等靠要”思想。在化解群众纠纷时,执行“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调解制度,把各种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清江村连续多年开展“最美庭院”“清洁文明户”“评先表模”等评比活动,并将清洁卫生示范户、道德模范等张榜公示,让群众向先进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一起进步、共同提高。
“以前是村干部监督我们做卫生,而现在村里变美了,扮靓家园已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一名村民感慨道。(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张宝训 通讯员 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