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人物形象
甘武在后台表演皮影戏。
早上,你吃的油香;
中午,你喝的恩施玉露;
晚上,你在女儿城看的傩戏表演;
……
很难想象,这些事物或制作技艺是恩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像散落在民间的“珍珠”,亟待擦亮。
近年来,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进一步加大非遗项目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让非遗走进群众生活。
截至目前,恩施市建立了以四级非遗名录为主要内容的非遗资源数据库,收集照片13000余张、视频130个小时、文字资料200余万字。
皮影戏,也曾受到追捧
4月28日,恩施市崔家坝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郑明汉和他的皮影戏表演队正在排练皮影戏,新制作的人物“贺龙”活灵活现。“我们的皮影戏主要讲述贺龙元帅在恩施的革命故事。” 郑明汉说,这是新创作的剧本。
恩施崔坝皮影戏是武陵地区极富特色的民间文化。1976年左右,郑明汉的伯父郑家荣开始登台演出皮影戏。自此,郑明汉就跟随伯父走南闯北、走村串巷表演皮影戏,搭戏台、做道具、改剧本。
皮影戏又称傀儡艺术,堪称“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从明、清开始,皮影戏在鄂西就受到老百姓的追捧。“在各种新兴艺术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日渐丰富,皮影戏无人问津,可能面临失传。”郑明汉话中透着落寞。
郑明汉不仅能演《杨家将》《西游记》《穆桂英招亲》《东吴招亲》等28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戏目,还能把一些当地传说、农村实用技术等改编成皮影戏进行表演。
去年11月,郑明汉受邀为湖北民族大学100余名同学讲戏传艺,皮影戏逐渐走向年轻一代。
4月28日,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用视频、音频和图片等方式记录了郑明汉表演的皮影戏。“声腔、人物、光影、曲调等都会对皮影戏的表演带来影响。”展演中心主任谭骁说,皮影戏的特点是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抢救、记录、传承。
油香,舌尖上的非遗
油香是恩施城乡独特的风味小吃。
恩施油香,又称油粑粑,江浙一带称之为灯盏糕,因其像旧时陶瓷灯盏的底盘而得名。明清时期经迁移恩施的军人与商人传带过来。在恩施,油香制作技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在州城,油香是抢手的早餐食品。州城舞阳坝的“黄氏油香”早餐摊上,从清晨7点就围满了客人。“油香制作技艺有文化、有历史、有味道,只有炸得好的油香才能赢得顾客青睐。”州城油香制作技艺代表黄兵说。
“黄氏油香”是恩施城区知名的“老字号”。
1992年,原恩施市饮食服务公司下岗职工李玉珍的“黄氏油香”开张,其炸制的油香保留了传统油香的特色,馅料中还可加鸡蛋、韭菜等,满足各种口味的需求。
油香由大米和黄豆混合磨浆,倒入铁勺,再把肉丝、土豆丝、葱末、花椒、辣椒等调制成的馅料混合,最后再盖上一层米浆,放入油锅中炸至成型。经过高温油炸,油香外酥里嫩,咬一口,金闪闪的外衣在齿间崩开,酥得掉渣,馅料鲜嫩柔软。
肉香、花椒香混合青葱的清香,还有辣椒,吃在嘴里,又香又脆又辣,尽显火热功夫。
2020年4月,“恩施油香制作技艺”被恩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油香成了离乡的恩施人深情的乡愁。
皮鼓,传承地方传统音乐
皮鼓制作技艺,是一项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技术活。鼓乐被广泛应用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欢庆胜利和丰收的主要表现形式。“恩施,甚至武陵山地区,制作皮鼓非常罕见。”恩施非遗专家刘刈说,现在专门制作皮鼓的人太少了。
恩施皮鼓制作技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至今已有240年历史,主要在芭蕉侗族乡米田村和三岔镇三岔居委会一带流传。其中芭蕉侗族乡米田村曾氏皮鼓制作是清乾隆年间由皮匠闵文德从湖南传入恩施,后经曾宪德、曾庆礼、曾繁友、曾祥永、曾令杰、曾德海、曾维国等七代人传承和发展。
“制鼓看似容易,但要制出一个好鼓,却不简单。”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米田村农民曾维国说,制鼓材料非常讲究,鼓身要选用夜蒿树,根据大小需求,刨成有弧度的木片,鼓皮要用黄牛皮。
恩施皮鼓主要包括盆盆鼓、棋子鼓和堂鼓等,包括鼔通选材与制作、选皮、绷鼓等20多道工序。
皮鼓制作秉承手工制作,做工精细,质量上乘,产品远销湖南、重庆、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皮鼓不仅适用于恩施傩戏、灯戏、南戏等地方戏,还是恩施地区花锣鼓、薅草锣鼓、围鼓等民间吹打乐的主奏乐器,对恩施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岁月的沉淀,使曾维国对制作皮鼓有着精妙的把握。曾维国不善言辞,明知外面挣钱的机会多,基于对制鼓的热爱,他仍坚守着。
曾维国说,早年学习制鼓是为了讨生活,现在制鼓是出于情怀与责任。他希望有年轻人不断加入这个行业,让这一民间技艺传承下去。
截至2020年底,恩施市被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4项、省级非遗项目13项、州级非遗项目36项、市级非遗项目76项。同时,建立了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邓玉书、孟永香、杨胜伟等进行了抢救性信息录入工作,记录了这些传承人和传承的非遗项目信息,价值重大。
此外,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技能培训,一大批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每一位传承人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郑明汉、黄兵、曾维国等非遗传承人逐渐被发现,他们以及他们身后的非遗项目如同散落在民间的‘珍珠’,需要发现、挖掘和传承。”谭骁表示。(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曾维明 通讯员 甘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