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是七夕传说中的重要元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讲述了牛郎织女每年一次鹊桥相会的故事。
在荆楚山水间,有一条真实的天河在郧西县,虽然全长不到一百公里,却因七夕传说而闻名天下。
人间天河在天成像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传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在天庭编织彩霞。一天,她见人间有个地方山清水秀,遂下凡戏水,遇见忠厚善良的牛郎。织女凡心萌动,留在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妻,生下一双儿女。但因触犯天条,她被天兵天将抓回天庭。王母娘娘为惩罚他们,用头上的簪子划出一条天河,从此两人隔河相望,只能在农历七月初七夜晚短暂相聚。
传说中的天河又名银河、银汉。郧西的天河也正是与汉江相连。
郧西县观音镇天河口,相传是“天汉相会”之地。站在高高的河口沙坝上,可见汉江在此拐个大弯,天河入汉,江清水阔,气势恢宏。
天河之水天上来。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天河在县城西南一隅,出县西北界虎鸣峪,驾山南下,经县南西达汉水,如自天来,故名。”
郧西县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杨世军介绍,南北流向的天河,与天上“天河”对应。“在天成像,在地成形”,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就发生在郧西天河流域。
天河口村村民庹明龙告诉记者,相传每到农历七八月夜深人静之时,河岸居民就能听到“哗哗”水响,犹从天庭传来,“天河水响,就要发大水”。
从天河口上溯25公里为石门湾,河道于此豁然开阔。“河两岸的山头,对称矗立着两尊天然石像,当地人称为石公公、石婆婆。”顺着庹明龙手指的方向望去,耸立的岩石如同牛郎织女隔河相望。
县城上游6公里处,是土门镇六官坪村。村内有一条河流,河中有一尊巨石,形似传说中王母娘娘的发簪。庹明龙说,上世纪80年代,当地人采石修路,曾用炸药爆破,巨石岿然不动,原来已与河床连为整体。
非遗项目传承文化
婚纱绣、苏绣、汉绣、蜀绣、十字绣……5月2日上午,郧西县关防乡田园沙沟织女绣坊里,数十名留守妇女正在制作刺绣工艺品。琳琅满目的绣品,吸引游客观赏购买。
在郧西县,刺绣民俗流传已久。郧西姑娘自幼受七夕文化熏陶,练就一双能织会绣的巧手,让传统刺绣技艺得以较好传承。
民俗专家介绍,郧西县内保留有牛郎庙、织女庙、金钗石等景观和系列鲜活的民俗遗址遗迹,形成了品相众多、规模庞大的七夕文化体系。
2014年,“郧西七夕”作为民俗项目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郧西县委县政府把刺绣纳入“产业扶持、技能培训、文化开导”范畴,举办女性手工艺能人联谊会,引导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目前,全县已发展织女绣和编织作坊100多家,带动几千名农家妇女参与刺绣产业,年收入近千万元。
七夕画廊四季如诗
行走在天河两岸,只见河水清澈,鱼虾成群,麻鸭戏水,白鹭翱翔。傍晚华灯初上,七彩灯光映照水面,如梦如幻。
天河畔有一个大型广场,名为七夕天河广场。广场正中矗立一尊织女雕像,身后是七彩鹊桥造型,形如彩虹、色如云锦。天河对面的山上有一轮人造月亮,照亮苍穹,给夜晚平添了许多浪漫色彩。
近年来,郧西县加快天河流域生态建设,以县城为中心,投资近10亿元恢复河流生态,拓宽行洪道,加固加高河堤,美化亮化环境,打造山水新城。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制定“一江两河”(汉江、天河、金钱河)三大片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天河为纽带,打造独具特色、全国知名的5A级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天河水乡·七夕画廊”。
通过系列项目建设,郧西县致力把“天河水乡·七夕画廊”打造成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区、全域文化旅游先行区、统筹城乡文旅脱贫示范区。天河两岸,荒山变成风景林,四季如诗如画。
富裕之河流金淌银
汉江自古产沙金,汉江支流郧西金钱河、天河亦是沙金产地。天河自古流金淌银,但今天的郧西人,不再挖沙淘金,而是淘生态旅游“金”。
从县城环境综合治理,到天河全流域治理;从天河流域,到汉江、金钱河流域,“全域生态、全域景区、全域旅游”的发展定位日渐明晰。全县已有 A级景区12家,涧池乡下营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河水乡景区、王家坪红色旅游扶贫示范区等相继建成开放。“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3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2.58亿元。
喜鹊搭桥,牛郎会织女;文化搭桥,经贸唱大戏。如今的郧西县,七夕品牌越擦越亮。仅今年“五一”假期,郧西县就接待游客88.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
今年,郧西县将以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区一园”为抓手,深入推进“旅游+”工程。持续打响“天上七夕·人间郧西”“天子渡口·古塞上津”两大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一流知名旅游目的地,预计全年接待游客8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亿元。(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吴玉松 杨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