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垃圾,怎么丢?
鄂州市梧桐湖社区居民秦爱美给出了四个答案——
最早,住在村里,垃圾随产随扫,在家门口一倒了之;
搬到社区后,将垃圾丢到固定的垃圾桶里;
后来,社区给每户发了2个垃圾桶,一个是放厨余垃圾,另一个丢其他垃圾;
如今,社区建了一间智能环保屋,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进行了分类。秦爱美还当上了社区保洁员,每天要对所清扫的垃圾进行一一分类。
从没有桶到两个桶再到四个桶,秦爱美家的“垃圾倾倒史”,恰是梁子湖区探索垃圾分类处理的一个缩影。
从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百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点至今,三年探索,梁子湖区实现行政村垃圾分类全覆盖,从源头上实现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从2019年至今,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九个季度考核中,梁子湖区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从“人人都是垃圾生产者”到“人人都是垃圾分类者”,习惯如何养成?梁子湖区的实践,值得解读。
“要我分”到“我要分”
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东沟镇余湾村分拣员将易腐垃圾投放到堆肥点。
5月7日,天刚蒙蒙亮,涂家垴镇万秀村村民熊晓川披上外衣来到院子,依次打开家门口的垃圾桶,先将一些纸箱、矿泉水瓶倒进蛇皮袋子扎好,接着从黑色垃圾桶里拎出厨余垃圾,装在一个厚实的塑料袋里,然后返回屋里又将废弃的电池装在一个小袋子里。
收拾停当后,熊晓川对妻子徐金香叮嘱道:“蛇皮袋子里是可回收垃圾,小袋子里是有害垃圾,可以送到兑换点兑换,塑料袋里是易腐垃圾,送到堆肥点去,可别弄错了!”
“知道了,你赶紧忙去吧!”妻子笑着对熊晓川说。
自从村里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熊晓川变成了一个细心人。尽管妻子和他一样,对于垃圾该往哪个颜色的垃圾箱里扔,早已烂熟于心。但是,熊晓川还是放心不下,每次都对妻子千叮咛万嘱咐,生怕给弄错了。
平时,熊晓川除了把自家产生的垃圾入桶外,见到路上的塑料瓶、纸箱子,他也会主动捡起,带回家扔进可回收垃圾桶中。等到每月的集中兑换日,还能为家里兑换一些日常用品。
随着村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今在万秀村,像熊晓川这样主动将垃圾进行分类的人越来越多,村内很难见到乱扔垃圾的现象。2020年,万秀村获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先进行政村。
和万秀村一样,在东沟镇余湾村,村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在增强。漫步村内,标识明显的垃圾分类回收站随处可见,还有固定的易腐垃圾堆肥点。
“以前从没听说过垃圾还要分类,都是随手一扔。后来村里给每家每户配备了分类垃圾桶,现在大家扔垃圾前都会自觉进行分类。”提起垃圾分类,余湾村农家乐老板余启荣颇有感触,“这几年村里环境好了,农家乐生意也跟着好了。”
如今,一股“垃圾分类热潮”正在梁子湖区掀起,“主动捡拾、习惯分类”逐渐成为村民们生活的新时尚。
垃圾“标价”进“银行”
“鸡毛”真的可以换成糖
梧桐湖新区梧桐湖社区居民将可回收垃圾投入到智能环保屋。
4月29日,在梧桐湖新区梧桐湖社区内,一间智能环保屋引人注目。社区居民万红霞说:“这间屋子就是我们的‘积分银行’。以前家里的垃圾,只需扔掉就行了。现在不一样了,垃圾可以变废为宝,比如纸张、矿泉水瓶回收的价格都‘明码标价’。”
原来,社区内的每家每户都有一张卡,这张卡就是“积分银行”的账户。万红霞介绍道:“比如谁家有纸盒、饮料瓶等,可以刷卡后,直接投入相应的垃圾回收箱,垃圾箱自动称重后,通过重量把积分存储在居民的‘积分银行’账户里。”
“除了环保屋可获得积分外,在梧桐湖社区还能通过居民家门口垃圾桶分类投放获得积分。”环保屋工作人员赵冬梅说。
居民日常在家对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两分类,然后投放到家门口的两分垃圾桶里面,每个垃圾桶都有一个对应的二维码,分拣员上门收集时,扫描二维码后,根据垃圾桶现场环境卫生和分类投放情况进行评分,所得分数就会直接存入居民的“积分银行”账户。
万红霞所说的“宝”,其实是利用积分兑换的各种生活用品。最近,她用积分在环保屋内兑换了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自2018年8月至今,梧桐湖社区的垃圾分类已实现了全覆盖,像万红霞这样经常参与到积分兑换的居民达到了80%以上。
同时,梁子湖区还鼓励各村(社区)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志愿服务、季度年度卫生先进个人评选、“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按照积分标准,向村(居)民“积分银行”注入积分。
“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鼓励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还可以获得商品贴补家用。”梁子湖区城管执法局局长明秋声介绍,2020年梧桐湖社区兑换的积分数量比2019年增长了50%,居民越来越支持这种“鸡毛换糖”的方式。
探索市场化机制
“店收司运”环环相扣
涂家垴镇万秀村村民在积分超市兑换物品。
黎明时分,整个村庄都沉寂着。沼山镇朱山东村杨一凰湾保洁员张子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张子玉将车停在一户村民家门前,分别将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倒入车里。杨一凰湾全湾有108户,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放置着干湿分类垃圾桶,村民们已习惯把垃圾放进门口的桶里,方便她来收集。
“2018年全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后,我也多了份分拣员的工作。”年过7旬的张子玉干起活儿来干净又利索,“不可回收的垃圾有车拖走,可回收和有害垃圾单独清理出来。”
“每个月除了固定工资外,收回来的可回收垃圾能额外挣个几百元钱。”张子玉说。
可回收垃圾,是张子玉保洁工作工资外的经济来源。明秋声介绍,2018年初,梁子湖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试点村湾的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外包给梁誉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探索“店收司运”的市场化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各自然湾的保洁员是第一环。“在分类回收环节,保洁员处于最前端,再利用村湾代销店长期有人值守和生活用品丰富等实际,在此腾出专门场地成立垃圾分类回收点,在分类收运环节,由公司在各回收点配一名分拣员,并安排车辆到各村收运。”明秋声说。
从保洁员到梁誉公司,可回收和有害垃圾会经过两次中转,每次中转均以商品买卖的形式完成,明秋声介绍道:“比如纸箱、饮料瓶等,保洁员以市场价卖给分拣员,后者再以更高一点的价格卖给公司。”
目前,全区87个行政村(社区)已建立“店收司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日可回收垃圾8吨,涵盖87个村和660多个村湾(社区),惠及15多万居(村)民,形成一个可回收垃圾从分类到处理的闭环。
“从2018年4月至今,我们累计收集可回收垃圾超过一万吨。”梁誉公司负责人陈勇林介绍,公司每年除了固定的外包服务费外,还可外卖可回收垃圾赚取利润,每年营业额都有上千万。
垃圾堆中捡“黄金”
末端处置杜绝“一锅烩”
太和镇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在装处理后的肥料。
细碎的“褐土”上面,生长着翠绿的绿萝叶;几株摇曳的月季,在烈日下展着身段。你绝对想不到,绿萝和月季根部的肥料,用的或许是你昨晚扔掉的苹果皮,也或许是你午餐时吐出来的几根鱼刺。
“这是我们去年新建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制作出来的‘终端产品’。”一进门,明秋声就拿出了一袋褐色“泥土”介绍,这包“泥土”是用厨余垃圾做的,但一点也闻不到臭味,“把它们撒在土壤里,就成为植物生长中迫不及待的肥料了。”
长期以来,发臭的泔水,挥之不去的臭味,这是大多数人心中对厨余垃圾的印象。近年来,如何对垃圾进行末端处理,尤其是以厨余垃圾为主的湿垃圾,成为梁子湖区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020年,在探索农村易腐垃圾和集镇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中,梁子湖区政府投入800余万元生态资金用于厨余垃圾末端处理建设,新建了5座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并已投入使用,实现所有集镇厨余垃圾全处理,全区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13吨,补齐了全区集镇垃圾分类重要缺口。
梧桐湖社区和太和镇城区建立智慧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并形成特色效应,为提高全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就地减量奠定了基础。除了新区和集镇外,易腐垃圾闭环管理,也覆盖到了梁子湖区3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农村里,易腐垃圾在村民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中比重较大,加之易腐垃圾存在容易腐烂、含湿量大、不易储存,经过长距离运输之后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如何为村湾易腐垃圾“谋出路”?梁子湖区为34个示范村湾都组建了保洁员、分拣员、监督员“三员”队伍,采用易腐垃圾车收运,倒入堆肥点,通过捣碎、脱水、发酵等一系列过程,易腐垃圾将就地转化为有机肥,变废为宝,实现了易腐垃圾闭环式管理。
“下一步,我们将把垃圾分类工作覆盖到全区每个村湾。”明秋声说。
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实效,垃圾分类有效处理的“梁子湖模式”正从雏形走向成熟。(鄂州日报 文/图记者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