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大戏台汉剧演出。记者明眺生 摄
26日,紫阳公园“大湖+”项目正式开园,同时开放7座文化活动场馆,使得改造后的该园不仅颜值高,而且更具文艺范。
紫阳公园“大湖+”是武汉市首个“大湖+”试点项目。2018年12月开工,2021年正式完工。该项目从文化、生态、景观、功能等方面,对这座具有70年历史的公园,进行了全方位精心雕琢,使其重焕青春。
这7座文化活动场馆包括:张之洞历史陈列馆、紫阳湖水生态馆、汉剧博物馆、地契博物馆、热带雨林生态馆、美术馆、共享空间。
既可听戏又可观展
“汉剧博物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汉剧
26日上午,记者在紫阳公园“戏剧岛”看到,临水新建了一座紫阳大戏台,供戏迷和游客凭栏听戏。上午连演《粉墨春秋》等3场汉剧。
距大舞台一箭之地,高26米的3层仿古建筑紫阳阁,是公园新建的地标,与紫阳大戏台共同组成“汉剧博物馆”。这也是中国第一座“汉剧博物馆”。紫阳阁开门迎客后,汉剧票友们纷纷登台献艺。一时间,紫阳阁内外同时唱起汉剧,让戏迷感到过瘾,让游客感到新奇。70岁的市民丁先生听完戏后说:“风景好,有戏看,这座公园很有乐趣。”
59岁的馆主刘立介绍,该馆收藏有脚本、服装、乐器等汉剧藏品上万件(套),首批展出350件(套)。
刘立的祖父曾是汉调戏班成员,受家庭影响,他爱上了汉剧及相关文物收藏。今年2月,他将107件汉剧文物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其中包括极为珍贵的汉剧《宇宙锋》(1954年拍摄)电影拷贝。
应邀前来见证开馆的武汉民俗专家刘谦定十分兴奋,他特意作了一首“打油诗”表示祝贺:“生旦净末丑,皮黄锣鼓经,九腔十八板,荆楚天籁音。汉剧四百年,濒危少视听,八百曲当续,馆开盼中兴。”
69岁的刘谦定介绍,汉剧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评定的八大剧种之一,在400多年历史传承中,成形的剧本有800出。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汉剧被认为是上承昆曲、下启京剧的重要剧种。2006年,汉剧作为濒危剧种,被国务院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真盼望这座博物馆落户公园后,能为汉剧的传承、中兴作出一份贡献。”记者了解到,“戏剧岛”上平时市民游客看戏,主要在紫阳大戏台。“汉剧博物馆”内票友的演唱,主要是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 该馆每周三至周日10:00—17:00开放。
声光电模拟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生态馆可看世界最毒树木
紫阳公园西侧原先的花鸟市场,拆迁后改建成了共享空间。其中,一楼新建了一座热带雨林生态馆。
记者一走进该馆,仿佛置身热带雨林。岩石和树木上长满苔藓,潺潺的溪流从岩石和树丛中流出,鱼儿在水中游动,树丛中不时传来鸟儿的鸣叫声。
馆内种植着金毛狗蕨、疣柄魔芋,以及世界最毒树木箭毒木(又称“见血封喉”树)。而这些植物,以前只能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景观大温室才能看到。
在一座玻璃缸内,展出有原产澳洲的3只老爷树蛙,它们背部为棕色,腹部为白色。脚趾末端有吸盘,可以吸附在90度的缸壁上。
该馆工作人员介绍,馆内有300多种、800多棵植物,十几种爬行类动物,整个场馆模拟热带雨林的生态景观和系统,融入春雨蛙声、极地听雷、瀑布生态、雨林奇树等,给市民游客带来新奇的体验。
70岁的市民廖其兰家住武昌南湖花园,来逛公园正碰到热带雨林生态馆开馆。参观后她感到非常高兴,她说,这个地方做得很美,进去以后就像到了西双版纳。“现在武汉越来越漂亮,好玩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我每天到处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该馆每周三至周日9:00—17:30开放。
其余5座场馆各具特色
逛完大约要半天时间
其余5座场馆也值得一观,看完大约需要半天时间。
武汉德森地契博物馆。位于紫阳公园东侧,占地面积4800米的中式庭院园林景观移步换景,十分养眼。馆藏地契约4.3万件,首批展出从清朝以来的地契实物数百件。这是我国首家以中国契约文书收藏、研究与展示为主要内容的专题类博物馆。 每周一至周五10:00—17:00开放。
张之洞在武昌事迹展览馆。由一处独立的两层民国时期建筑改建而成,主要展现张之洞督鄂十八年期间,在武昌创办实业、兴革教育、编练新军等功绩。馆内设有调任湖广、实业救国、文教兴国、编练湖北新军、城市规划等展厅。每周二至周日10:00—17:00开放。
紫阳湖水生态馆。以“水生态”为主线,从自然地理、历史进程,以及生态治理等方面,通过巨屏声、光、电、影交融的形式,全面展示紫阳湖水生态的形成、现状和未来。让前来游览的市民在光影和游戏中了解紫阳湖的前世今生,树立保护湖泊的环保理念。
益合美术馆·紫阳艺术空间。位于共享空间二楼,目前展出金伯兴、周韶华等书画家的书法美术作品数十幅。周二到周日:上午9:30—12:00 下午2:00—5:00
紫阳公园共享空间。主要开展公园大课堂、自然生态研学等自然教育相关活动。(武汉晚报 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殷莉红 彭雪琴 李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