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云(潘路张梦瑶摄)
4月8日,荆州“让红领巾更加鲜艳”少先队员学习笔记本首发仪式暨红领巾讲师团示范宣讲活动在市四机学校举行。该笔记本由85岁退休老党员郭景云撰写初稿,由团市委、市少工委编印,首期面向全市中小学和少先队员发放1万册。
有着68年党龄的郭景云,一辈子坚定红色信仰。工作中,他忠诚履职、为民奉献47年;退休后,义务宣讲延安精神20余年。他不仅自己始终牢记先辈们“爱党、为党”的红色革命精神,更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追求和信仰深深植根儿孙们心中。
祖孙三代跟党走,红色基因代代传。妻子曾端娥党龄62年;7名子女及伴侣中,有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都是各自所在单位的骨干;7名孙辈及伴侣中有4名硕士、2名博士、1名高级工程师,其中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一家三代16人,有12名共产党员!”郭景云说,相同的党员身份,以党风指引家风,是一家人的荣耀。
“讲党史让生命更有价值”
20余年,老党员义务宣讲红色历史
“希望同学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月8日,在市四机学校的宣讲中,市关工委宣讲团团长、市红领巾讲师团团长郭景云深情讲述了“抗日英雄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故事,勉励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今年来,郭景云已像这样受邀到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社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20余场。老人说,讲好党史,激发奋进力量,是一名退休老党员的最大价值。
2021年2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欢聚一堂、共迎佳节时指出,中共中央决定,2021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从党报党刊上阅读到这一新闻,郭景云激动不已,立即开始着手构思撰写宣讲稿。
为什么宣讲?郭景云说:“宣讲党史就是要让后辈们从红色历史中回望初心、不忘初心、坚持初心,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党为国家奋力拼搏。”
由此,老人的宣讲中,不仅有许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还有自己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体会,不仅让后辈了解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更让大家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
如何宣讲?郭景云说,针对机关干部、企业职工、中小学生等不同对象,“量身定做”宣讲内容,才能感染人、激励人,使人奋进。
由此,老人的宣讲中,面向学生,就通过革命故事讲伟人的成长史和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面向机关干部,就通过革命时期伟人的优良作风讲为官为民。
其实,郭景云已义务宣讲达20余年——从退休后第一次登上讲台至今,老人撰写讲稿100余篇、内容110余万字、宣讲300余场、听众达7万余人次。
进机关企业、中小学校、街道社区,听众们的阵阵掌声、感谢话语,是郭景云热爱宣讲之所在。老人说,那一刻,感觉自己被需要、有价值,余生还能为党继续做贡献,很知足。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一辈子,坚守红色信仰践行初心使命
是什么支撑着老人从花甲之年义务宣讲至耄耋之年?郭景云的回答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在郭景云的大家庭里,他是第一名共产党员。
1952年7月15日,16岁在汉口当学徒的郭景云,因在武汉市“三反”“五反”运动中表现优秀,被推荐进入湖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自此“跟着共产党走、服从组织安排、忠诚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和追求,深深扎根在郭景云心底。
1953年初春,郭景云担任荆州专区公安处水上民主改革石首组副组长,负责藕池送江码头至调弦口长江两岸船民的民主改革。郭景云以船为家,组织渔民到湾子斗匪反霸,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被评为荆州专区水上民主改革甲等工作模范。当年9月11日,17岁的郭景云被党组织吸收,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郭景云47年工作生涯、转战7个行业系统,始终以真抓实干践行初心、诠释忠诚,荣获中、省、市级表彰数十次。他说:“是党的培养和教导鞭策我时刻追求进步。”
坚持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寻找破解难题的钥匙。在组织人事工作中,郭景云深入5个县市、8个乡镇和37个农场、林场、水库、农技站调查研究,与农技人员面对面听民声、访民情。随后,我市相继出台实施了乡土人才开发、专业农技人员激励机制等一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硬举措,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人事部在荆州召开全国人事厅长会议,推广荆州经验,并挂牌成立江汉平原农村人才市场。
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1989年,国家计划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时任荆州地区工业局局长的郭景云到美国推销机电产品,并考察国外先进机电产品和技术。到美国后,郭景云四处推销、考察,除了必要开支,他省吃俭用,攒下发给自己的500美元生活费,一回国就全部交给了党组织。
此后,郭景云又3次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抗疫期间,郭景云向党组织捐献了6500元。
身处不同时期,郭景云对党的初心从未改变。“活一天,就要认真为党工作一天。”一辈子,郭景云坚守红色信仰、践行初心使命。
“清白做人,踏实干事”
一家12名党员,纯正党风引领清正家风
义务宣讲红色历史20余年,郭景云一直坚持“不接、不送、不吃、不收”。近的地方,他走路去,“锻炼身体”;远的地方,乘公交车,“接地气”。遇上实在推辞不掉的讲课费,他就作特殊党费上缴,或捐赠给困难学子。
清白做人、踏实干事,是郭景云一辈子的坚持,也是郭家的家风箴言。
1984年,郭景云调任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工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妻子曾端娥也从石首调进城。本以为会安排在教育系统当个干部,却被安排进了企业。
“怎么没被安排进教育系统?”妻子曾端娥嘀咕了一句。“组织安排去哪儿,就去哪儿!”郭景云严肃地说。父亲这句话,儿女们至今记忆深刻。
在儿女们看来,父亲一辈子的坚持,很有些“不近人情”。“父亲曾任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长,但在我们兄妹4个的工作安排上,父亲从没用过权、插过手。”儿女们说。
1976年,二儿子郭海英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被安排到石首城郊生产队收大粪。那时,郭景云正任绣林镇党委书记,只说了一句话:“到组织需要的地方去,好好干!”
每天,16岁的郭海英挑着粪桶穿行在乡间小道上,一天下来,满身都是臭味。条件虽然艰苦,郭海英一干就是3年。此后,他当了5年兵,又在基层干了8年多,1992年,凭借过硬的个人综合素质顺利考入荆州市公路局工作。
2003年,全国推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以桥养桥、以路养路”政策,在市公路局计划财务科工作的郭海英,接到了探索采用融资模式建设207国道荆州至公安卷桥段、318国道万城至丫角段的工作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郭海英和同事们抓紧一切时间研究政策,多次拜访银行机构,一遍遍讲前景、谈预期、算收益,终于筹集到建设资金,工程得以顺利开工,他也因此荣获“2005年度荆州市交通系统十佳公仆”称号。
如今,郭家“清白做人、踏实干事”的家风也传递到第三代。孙女郭书亭大学毕业后考入珠海市第一中学教英语,并担任班主任。严中有宽,宽中有爱,工作6年来,她用勤恳敬业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和感谢,多次被当地教育部门、学校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祖孙三代跟党走,红色基因代代传。在这个大家庭里,郭景云以理想信念激励后人,用纯正党风涵养清正家风,鼓励儿孙辈“少年入队、青年入团、成年入党”,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为党奉献,用忠诚担当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添砖加瓦。(荆州日报 记者肖潇 通讯员邬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