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关爱,每一个角落都需要关怀”,这句直击人心的歌词正是汉阳区晴川街国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罗斌及其党员“探亲队”的真实写照。从成立之初照顾11位孤寡老人,到如今上门帮助外迁困难居民,7年来,她们用日复一日的付出帮助外迁居民重新融入当地社区,让外迁居民始终感受到党的温暖。
8日上午,84岁的魏光玲老人打开房门,看到上门探望的罗斌及几位“探亲队”队员,眼角一下就湿润了。
罗斌进门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两扇窗口处仔细检查,当看到窗外的雨棚都是新做的,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她这才放下心来。
不久前,社区其他“探亲队”队员上门探望老人,无意中得知老人窗户的雨棚破损,对老人的生活造成了影响。情况马上反馈到罗斌处,她协调老人所住的汉阳区永丰街惠民苑社区,一起帮老人用最短时间解决了问题。亲眼看到修理的情况,罗斌的心才落了地。
“当初帮扶照顾的11位孤老现在健在的只有2位,魏光玲正是其中之一。”罗斌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当初她决定成立党员“探亲队”,就是因为要照顾这11位孤老。
国棉社区脱胎于武汉市国棉一厂,成立于2000年,2014年5月整体拆迁,原来的居民绝大部分都外迁到了三镇各地,但户籍仍然留在社区。
想到要离开生活了60多年的故土,又担心日后生活,11位无儿无女的孤老拉着罗斌的手,流着泪说:“以前我们可以天天看到你,以后看不到了怎么办?”
老人有困难怎么办?经过思考,罗斌决定组建一支“探亲”志愿服务队,队员主要由社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大家上门为这11位孤老提供服务,“党员干部要站出来,让孤老不孤单”。
“探亲队”刚成立时人并不多,只有罗斌等几个社区工作人员,再加上几名自愿加入的老党员,大家每年都要集中上门探望外迁老人,一年最少要去10次,风雨无阻,个人零星探望次数更多。
国棉社区现有户籍人口2000余户,散住在武汉三镇303个社区,很多人居住在偏远郊区,来社区一次很不方便。
经过探索,社区党委逐步形成了“五小五零”工作法,即讲清小道理,群众沟通零距离;解决小问题,群众监督零障碍;开展小活动,群众参与零盲点;宣传小人物,群众信任零误解;做好小事情,群众需求零投诉。“探亲”志愿服务队的成立正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除了上门走访外,队员们还会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与党员群众沟通,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据了解,目前“探亲队”成员除了人数在增加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党员投身其中。“现在队员中有11名‘80后’、4名‘90后’,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传统会一直延续下去。”罗斌告诉记者。
孤寡老人张怡谋说,虽然社区拆迁了,但党组织的关怀却没断,党组织与拆迁居民之间的感情更亲了、距离更近了。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通讯员许谦 实习生龚伊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