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用“绣花”功夫一针针“绣”出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A-   A+
发表时间:2021-04-08 09:17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1年3月29日,在武昌螃蟹甲地铁站附近,美丽街区让人眼前一亮。记者喻志勇 摄

  经历了战疫、重振,站在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新起点,回望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这一年来是对武汉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去年3月10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武汉考察后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我们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防疫、防汛、疫后重振……过去的一年,武汉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从危机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一仗接着一仗打,迎接一场又一场大考。一个接一个战场,也是城市治理的检阅场。

  稳民生保供应开门见绿

  城市更宜居,生活更有品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武汉深刻指出,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要充分考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密切监测市场供需和价格动态,保障米面粮油、肉禽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供应,畅通“最后一公里”。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多组织供应。

  去年3月12日,武汉发布鲜鱼消费进社区工作方案,要求六个新城区对口保障中心城区鲜鱼供应,优先满足困难群体鲜鱼消费需求,保证鲜鱼质量,平抑市场物价,最终实现鲜鱼消费进社区全覆盖。

  3月19日,湖北武汉,由咸宁调配运送的173.8吨活鱼,分别到达汉阳、武昌等指定区域。

  一年来,在活鱼供应方面,武汉建设淡水养殖交易中心,围绕创建示范点、打造电商平台、农社(农企、农校、农军等)战略对接、体系建设等4个方面,加速推进绿色养殖、设施化养殖等渔业健康养殖,提升优质水产品比重。

  疫后的武汉,新型消费开始崛起,无人销售、自助提货、扫脸支付等新技术开始出现在武汉人的日常生活中,武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零售之城。去年10月,江汉路步行街完成升级改造,带着众多品牌首店重新归来;去年12月,总体量达24.7万方的K11开业,刷新了武汉首店数量。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百亿级商圈排名中,武商摩尔城位居全国第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近年来,我市不断厚植武汉生态底板,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先后实施了“绿满江城”“精准灭荒”“长江两岸造林”等行动。截至2020年底,我市绿地率为37.0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07%。

  为了补齐城市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略有欠缺的“短板”,力争让市民享受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色福祉, 2020年,武汉利用街头的“边角余料”,共新建了100座口袋公园。

  卫生体系查漏补缺,打造“10分钟急救圈”

  人民群众看病更方便,健康更有保证

  去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指出,我们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今年4月5日,洪山区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正在全面施工。17公里外,湖北省首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两家医院建成后,将填补武汉市最后一个中心城区无三甲综合医院的空白。

  2020年以来,武汉市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去年7月20日,武汉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四院三中心”同时开工,稳步推进健全我市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在蔡甸区、江夏区、新洲区及黄陂区,4家“平战结合”、常备1000张床位的三甲医院正在拔地而起。而在东湖高新区、东西湖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济医院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协和医院质子诊疗中心、武汉大学重离子医学中心等项目建设蹄疾步稳。

  今年2月18日,武汉客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6台“武汉光谷”核酸检测车徐徐下线,正式交付市、区两级疾控部门投入使用。

  在此之前,武汉市疾控中心综合实验楼落户武汉经开区,实验楼配有P3实验室、P2实验室和毒理实验室等,建成后将大幅提升武汉市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诊断和科学研究能力。放眼全市,15个区级疾控中心也正在新改扩建,目前已建成13个、在建2个区级疾控中心P2实验室。

  据了解,武汉市现有急救站80个,其中,中心城区59个,新城区21个。拥有急救车辆272辆,每4万常住人口有一辆救护车。未来5年,武汉各区需建立独立的急救中心。2025年前,中心城区急救站总数至少达到70个,打造“10分钟急救圈”;新城区至少达到40个,打造城区“12分钟急救圈”、农村“30分钟急救圈”。

  社区治理强力量加待遇

  基层服务有深度,更有温度

  87岁的刘丽珍是汉阳区琴断口街汇福园社区的居民,独子康康(化名)有智力残疾,老伴多年前已去世。从2008年开始,社区就一直在帮扶照顾娘儿俩的生活。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处在服务群众的最前线。疫后重振,武汉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各级党员纷纷下沉。

  基层社会治理,社区干部是核心。徐海明是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厂前街铁铺岭社区党组织书记,在社区工作20多年。他说,长期以来,收入偏低、队伍老化、人员流失等问题困扰着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群体。“现在扣除‘五险一金’后,每月到手工资从3600元增加到5800元,我干事越发有劲了。”

  徐海明工资的上涨源于一部《办法》的出台。2020年4月1日,武汉市制定出台了《武汉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根据工作岗位等因素,设置正职、副职、委员、社区干事四类岗位18级等级序列。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报酬系数。其中,徐海明薪酬等级被定为13级。

  改革之后,社区干事选聘一度出现30个岗位3000名大学生竞争的火爆场面,社区工作者日益成为令人尊敬、羡慕的职业。

  城市管理下足“绣花功夫”

  城市品质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今年,武汉市城建投资3800亿元中,一半以上投向城市微循环路网、城市更新与修复、亮点区块、一流电网建设、“擦亮小城镇”等民生项目。

  满足人民绿色便捷出行需要,今年还将开通3条地铁,市民迈入地铁网络时代。一批城市绿道、观景城市阳台即将建成投用。

  一年来,全市城管系统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目前,武汉市城建局正大力推行全市工地“智慧监管”,全面提升工地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水平,确保安全施工、绿色施工,少扰民、不扰民。(长江日报 记者陈俞 乔驰 黄琪 万凌 覃柳玮 史强 蔡欣星 张衡 汪峥 刘娜 韩玮 王慧纯 杨晓雨 张维纳 潘璐 通讯员李放军 彭亚楠 刘晶晶 闫鹏慧 马玮 金辉)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