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牛!家门口“犇”小康

A-   A+
发表时间:2021-02-22 08:11    来源:宜昌文明网

  柑橘种植大户梅红兵——

  发展优质脐橙有底气

  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三,秭归县沙镇溪镇梅坪村村民梅红兵正在家里与亲朋好友聚会,电话声几次响起。打电话的是长期进村收购脐橙的外地客商,开的价是每公斤3.2元,这是当地这一季脐橙的最高价,可梅红兵还是一口回绝了。

  全村的柑橘销售已接近尾声,而梅红兵的脐橙大部分还在树上。亲朋好友都为他拒卖而感到惋惜,梅红兵却爽朗一笑:“每斤不达到一块八,坚决不卖!”

  梅红兵的底气从何而来?是因为他的脐橙品质好。

  种植脐橙,梅红兵是后来者居上。5年前,他还是个门外汉。5年后,他一跃成为脐橙种植能手和大户,被认定为全村致富带头人。

  24年前,一身债务的梅红兵与妻子王月珍远赴浙江打工,一去就是19年。这19年,村里在移民后扶和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发展成为脐橙专业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脐橙,全村的柑橘面积达到2500亩。

  经常回家探亲的梅红兵,看到家乡的巨变,改变了在浙江安家的想法,于2015年举家回迁。回来后,他将打工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把邻居的柑橘园租赁过来,进行品改提档升级。同时,把自家和亲戚家的荒地进行开发,全部种上了优质脐橙。

  经过5年接续发展,梅红兵品改脐橙20亩,在荒地上定植脐橙20亩,柑橘种植总面积达40亩,成为全村的柑橘种植大户。

  与别人不同,梅红兵发展柑橘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品种改造升级,几年内可能没有收益,一般都是分步实施,而梅红兵放眼长远,牺牲眼前利益,一步到位,投资20多万元,定植了15亩伦晚、10亩九月红、10亩长红、5亩纽荷尔。这些全部是优质脐橙新品种,价格是普通脐橙的几倍。

  从2019年开始,梅红兵的脐橙有了收益,去年在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仍可收入10万元。种植脐橙的同时,他还在集镇上租门面经销柑橘专用肥,年收入15万元。富起来的梅红兵,把自家农房改造一新,添置了货车和小车,还在宜昌城区购买了新房。

  “两年后,脐橙全部进入收获期,年收入就有40万元。”谈起以后的生活,梅红兵信心满满。他有一个愿望,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周边20多户邻居进行柑橘品改,建成200多亩的优质脐橙示范园,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三峡日报全媒记者梅云雄)

  草莓种植户杨明信——

  家门口过上“莓”好生活

  春节假期的晴好天气让乡村采摘持续升温。2月14日上午11时,在点军区桥边镇新村村一组晶瑶草莓园,路边已经停满了车辆,采摘草莓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这儿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草莓生长周期长,口感绝对好!”草莓园主人杨明信大声招呼客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前些年村里缺水,为求发展,杨明信不得不寄居夷陵区鸦鹊岭镇租地种草莓,过程颇为心酸:竞争激烈,销路不好。

  2017年,村里7个蓄水池相继完工,村民彻底告别吃水难。2019年,村里开始分片建设果蔬大棚,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积极动员有种植经验的能人回村发展,62岁的杨明信就是其中之一。

  为解决回村能人对灌溉水源不足的顾虑,驻村工作队专门申请帮扶资金,与村“两委”合力整改了两处闲置堰塘,储备生产水源,给大家吃下“定心丸”。

  回村后,杨明信租种了6亩地,凭着丰富的经验,6个大棚的草莓第一年就大丰收。

  “自去年12月开园以来,已经有近5万元的收入。都是上门采摘,足不出户就解决了销路问题!”杨明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初一和初二两天就收入近5000元,整个春节假期预计收入近3万元。

  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林汉平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有7个农户种植草莓,总面积近30亩。下一步,将利用城郊村的区位优势,打造宜昌30分钟现代都市休闲农业体验圈。

  “回头客多,已经有点儿供不应求。等村里的农家乐和配套旅游项目发展起来,还要把种植规模扩一扩!”杨明信笑着说,新的一年,还要在家门口过上“莓”好生活。(三峡日报全媒记者刘晶晶)

  李子种植户杨定举——

  深山因“李”日子甜

  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五,行走在兴山县峡口镇漆树坪村阡陌垄头,随处可见田间密集的李子树。走进村民杨定举家,院里挂满了腌制的腊肉,年味十足。

  “日子因‘李’而甜,我们的腰包更鼓了,以前靠山吃不饱,现在是靠山吃得好。”谈到今年和往年春节不一样的地方,杨定举笑呵呵地说道。

  漆树坪村位于偏远山区,山高路远,过去苦于可发展的产业较少,村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几年前,村干部纷纷走出家门,前往巫山、夷陵区等地考察,邀请专家来考察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确认可以大规模发展李子产业后,当地政府立即制订发展李子产业的规划。

  在这一轮的脱贫攻坚行动中,杨定举积极响应号召,在峡口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也种起了李子。

  35岁的杨定举凭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拼劲,果断流转土地22亩,成为李子种植大户。几年间,杨定举不仅摘了“贫穷帽”,还成为村里的脱贫先进户。

  在杨定举的示范带动下,当地村民种植李子的热情高涨,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种李子。

  据了解,目前该村已发展李子种植350亩,预计到今年底,将发展到650亩。

  漆树坪村党支部书记杨荣介绍,为进一步做好李子产业,漆树坪村“两委”已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修建发展产业路,为今后李子树挂果、果子外销做好准备。

  “我们村现在围绕脆李产业发展观光农业,附近也有天柱山、卧佛山、雪峰山等自然景点。我想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做好产业旅游,让我们的日子更上一层楼!”杨定举对未来充满信心。(三峡日报全媒记者蔡昶 通讯员柳缘园)

  农家乐主人郑联俭——

  “花果山”中蹚出幸福路

  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二,暖阳下的宜都市枝城镇架锅山村,春意盎然。怡然农家饭庄的主人郑联俭,走进厨房忙碌起来。土鸡子火锅、腊蹄子火锅、高粱粑粑……一道道家常菜,香气四溢。

  “村里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正月初一就接待了两桌客人,今天晚上还有。”郑联俭感慨,“这一切多亏了党的好政策!”

  2014年,看到常有人到村里游玩、采购小水果,嗅到商机的郑联俭开始做农家饭庄。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 交通不便,来游玩的人不多,生意不好。

  命运的转折在于精准扶贫的开始。近年来,村里发挥小水果种植优势,走上农旅 融合的发展道路,不仅带动村民增植果树,让村里花香更浓、水果更多,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十里桃花红,千年架锅香”生态旅游品牌。

  柏油路全村贯通,桃花广场、湿地公园扮靓乡村,生态停车场美观方便,游步道直达果园……昔日的穷山沟变身“花果山”,成为湖北“十大美丽乡村”,游客如潮。

  “无论是3月的桃花节、6月的采摘节,还是平时周末,饭庄经常爆满。”看着接待量已远远无法满足游客需要,这几年,郑联俭累计投入四五万元对饭庄提档升级。

  “去年仅饭庄就有七八万元的纯收入, 加上家里种的柑橘、茶叶、桃李等,一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说起这些,郑联俭喜笑颜开。

  对于今后,郑联俭满脸憧憬:“去年3月,架锅山下也通了1.2公里的水泥路,准备打造成‘樱桃湾’ 。村里还准备以张家冲水库为主开辟新旅游线路。相信今后生意会越来越好!”(三峡日报全媒记者时刚 通讯员周心全)

  河湖长梅君华——

  还堰塘一池清水

  2月11日,大年三十,秭归县沙镇溪镇梅坪村,吃过团年饭,记者按惯例到村子周边转一转,第一站仍然是去屋场西边的堰塘。

  小时候,这里是孩童们玩耍的主要场所,大家相聚在堰塘里捞鱼虾,捉泥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伴随着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调整产业结构,水稻田全部转产种上了脐橙,堰塘的灌溉功能大为削弱,加上管护不到位,水质越来越差。后来竟成了垃圾倾倒场,堰塘最终变成了烂泥塘,长满了水草,虫蚁成群。

  堰塘就在堂弟梅君华住房之侧,经过他家大门口时,梅君华从屋里出来,与记者边聊边走向堰塘。

  步上十几步台阶,堰堤上半人高的绿色塑料护栏便映入眼帘。梅君华指着护栏说:“这是年前刚安装的,全村所有的堰塘都统一标准管护。”

  护栏上有一个方形的白色牌子,牌子的名称是:秭归县小微水体公示牌,首栏里写着“河湖长梅君华”,职责栏写得明白:定期开展巡查,牵头组织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水体周边垃圾、治理水体主要污染源及其他涉水事宜。管护目标是:污水无直排,水面岸坡无垃圾,水质无黑臭。

  顺着护栏往里看,淤积的垃圾和污泥没有了,疯长的杂草不见了,水质大为改观,能见到倒映的蓝天白云。

  梅君华介绍,镇里安排了专项资金,去年已对堰塘进行了清理,一台挖机作业了一整天,清除污泥10吨多,当作有机肥全部转运到柑橘园。近年来,按照全镇统一要求,屋场设置了两个垃圾投放点,各家各户的垃圾集中放置,由镇里的垃圾清运车定时来收,结束了往堰塘倾倒垃圾的历史。

  所见所闻,让人倍感欣慰。“我已向村、镇上报了项目,争取在今年内对堰塘进行全面整治,加固堰堤,硬化边坡,整理杂物,净化水源。”梅君华笑着说,新的一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还堰塘一池清水,造福周边邻里。(三峡日报全媒记者梅云雄)

  脱贫户贾璇——

  回乡吃上“旅游饭”

  2月16日,正月初五,阳光明媚,春风拂面。当阳玉泉风景区大门口,游人如织。玉泉路上,一家家农家乐依次排开,正值饭点,每家都生意火爆。

  “请坐请坐,火锅炒菜都有。”离游客中心不到200米的新味农庄内,脱贫户贾璇热情地招呼着客人,接着又下厨掌勺,忙得不亦乐乎。直到下午3点,才有空坐下来歇歇脚。

  “中午一共接待了6桌,是春节期间最多的一天。”今年28岁的贾璇,虽然前几年在宜昌的宾馆做西点师,但是中餐也丝毫不逊色,酸汤鱼、黄焖鸡、鸭三套,都是他的拿手好菜。

  多年前,因为母亲意外伤残,当时未成年的贾璇和母亲因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被纳入贫困户。贾璇成年后在宜昌打工,看着家乡玉泉寺的旅游越来越火热,于是辞职回乡,开起了农家乐。“我是学厨师的,厨艺正好派上用场,旺季时,一个月有一万多的收入。”

  玉泉村党总支委员杨青介绍,像贾璇这样回乡的年轻人,这几年多了起来,景区旅游带动附近300多人就业,也带动了周边玉泉花海、茶叶、葡萄、草莓等产业的发展。

  今年春节,看着景区旅游渐渐复苏,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贾璇打心眼儿里高兴。春暖花开,他打算再去宜昌学厨艺,把技术练得更好,让生意更兴旺。(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郑延 通讯员汪运钦)

  

责任编辑:乔 奇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