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享年75岁的李福元在医院病逝,按照其生前遗嘱,他的遗体被捐献给湖北医药学院,其中骨架被制作成医学标本,陈列在学校生命科学馆内,供教学使用。
6个月又15天后的2月14日,在西方情人节的夜里11时30分,李福元的妻子张晓萍追随丈夫而去,在“特殊”的日子里,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重逢”。按照张晓萍的遗愿,她的遗体将无偿捐给湖北医药学院,将全身制成标本,用于学院医学研究。
不久后,两位老人的遗体标本将被一起安置在湖北医药学院。在生命的尽头,夫妻俩选择了用这样的方式将自己永远献给十堰市。
完成生命最后的谢幕
当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呢?享年72岁的张晓萍和享年75岁的李福元交上了一份自己最满意的答卷。
2020年7月30日下午4时30分,李福元因病去世。
2021年2月14日晚11时30分左右,正准备去厕所收拾的张晓萍突然倒地,疑似急性心梗,连女儿倒了一杯热茶都没能来得及喝上一口,便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2月16日上午9时30分,在湖北医药学院志愿遗体捐献文化室内哀乐声奏响,家人们神情肃穆,眼含泪水伫立在大厅中央,送别了张晓萍。从大厅到灵柩前,仅有的十几步距离是那么漫长,鞋底敲击在地板的声音、亲友忍不住的抽泣,无一不是对老人离世的悲痛写照。
灵柩内,张晓萍安详地躺着,她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渊博的学识,却满怀勇气与广阔胸襟与丈夫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
夫妻清苦一生相伴直到永远
因为不知道下辈子还能不能相遇,所以这辈子他们携手同行,无论疾病或是贫穷,无论富裕或是健康,他们不离不弃。
他是河南省宝丰县人,1965年12月参军入伍,1970年1月转业到十堰市第二汽车制造厂(原5740厂)工作,是工厂里干活的“一把好手”;她是河北石家庄深泽人,1971年2月,随丈夫李福元来到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
来到十堰后不久,夫妻两人迎来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因为没有高学历,也没能把工作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了李福元的身上。女儿李雅蓉回忆起当时的经历:“我从小不知搬了多少次家,甚至居住在只有一面挡风墙的大棚内,夜里还能听见狼叫。因为那时候母亲并不属于二汽的员工,没有任何待遇可言,一家人的穿衣吃饭都需要溢价买票,生活不知有多辛苦。”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张晓萍和李福元一家才住上了单位分配的房子里。
为了生活,张晓萍一直在做零散工,她曾经在理发店打工,每天从早上忙碌到深夜却只能分得收益的30%。 在儿子李东杰的印象里,因为家里穷,父母一辈子都没穿过几件新衣服。“母亲有时候还会在垃圾堆里捡衣服,碰到能穿的衣服帽子,拿回家洗一洗晒干了就穿在身上,她说这就是自己的新衣服。”
“老伴是老来作伴” 李东杰回忆道,父母一直过着清苦平淡的生活,但他们的感情却十分好。李东杰说,因为父亲患有心脏病等疾病将近30年,母亲多年来一直在身边不离不弃地照顾着老伴。在父亲去世的三年前,他的病情恶化,每周需要去医院进行三次透析,为了不打扰自己和姐姐的工作,母亲每周推着轮椅将丈夫送到医院,风雨无阻。“我曾不止一次的提出要送老两口去医院,他们也一口拒绝,母亲总是说不用了,他们能行。”回忆起过往,李东杰的眼眶泛红,泪水顷刻间涌出。
捐献遗体是夫妻两人最后的遗愿
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疾病都有了治疗的办法,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人就会少很多痛苦与分离。
从李福元患病起,他便想到过自己的身后事。“当时父亲说不想买墓地,不仅贵而且没有任何意义,想过将骨灰抛洒在江里,想过树葬,想过火葬,直到住院时得知了遗体捐献的方式,他说想让自己发挥最后的作用。”李东杰说,父亲不止一次跟自己提过这些想法,当得知遗体捐献的方式后,父亲没有过多的犹豫就想要将遗体捐出。
“父亲去世了,要把还能用的器官捐献出去,为社会再贡献一点力量。我不敢想象他的身体还要被划得体无完肤。”两位老人的女儿李雅蓉坦言,自己原本无法理解与支持父亲的想法。
“人总得为社会做些什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这是父亲留下的话,李雅蓉终于想通了这件事,支持父亲的决定。当父亲去世后,一家人便为父亲签下了遗体捐献书。而这一切也深深印刻在张晓萍的心里。在丈夫的遗体捐献现场,张晓萍决定追随丈夫的脚步,主动询问了湖北医药学院形态学副主任李勇关于遗体捐献的事宜。
2月16日,李东杰与姐姐李雅蓉完成了母亲生前最后的遗愿,与湖北医药学院签署《湖北省遗体捐献自愿书》,并完成了捐献。等三四年后,张晓平的遗体标本完成,会将原本搭过两个支架的心脏取出,用以研究。
从见证李福元遗体捐献再到今天的张晓萍遗体捐献,两位老人的后人看到这一番情景,落下眼泪,“我感到他们‘重生’了,见证了他们不离不弃,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将生命得以延续,他们夫妻生得平凡,死得伟大。”
“生而为人,这样的情怀不禁令人敬佩。”学校如是注解这对遗体捐献夫妻的人生。
他们是全市首对将遗体捐献的夫妇
在志愿遗体捐献文化室的一面墙上,悬挂着二十多位遗体捐献者的照片,上至94岁老人,下至仅9个月大的孩子。而李福元和张晓萍则是全市首对将遗体捐献的夫妇。
从湖北医药学院的数据显示,近3年多以来,我市共有26人自愿捐献遗体。李勇介绍,这些遗体主要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做出贡献,遗体将作为以学生的培养和临床医师的培训使用。
“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转变,有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接受着遗体捐献,一年来有将近30人自愿签下了《湖北省遗体捐献自愿书》,对于这些爱心人士捐献的遗体,医学生们都很感激,也很尊敬。”李勇说,目前遗体少,只能是用于研究生学生进行实际操刀,而每年数以千计的本科医学生们只能通过观摩的方式学习。(十堰晚报记者 杨天娇 通讯员 鲍晓宇 熊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