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邢绣娘生态旅游产业园项目
盘点千年黄冈家底,让人引以为豪的是丰厚的文化资源——厚重的红色文化、独特的东坡文化、灿烂的名人文化、多彩的戏曲文化、深厚的禅宗文化、丰富的医药文化。
黄冈市委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确立了黄冈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强工兴城、强农兴文”发展重点。省委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黄冈提出“双强双兴”,明确了发展目标,理清了发展路径。就“兴文”而言,“兴”字不是简单的复兴传统文化,而是要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赋予文化以时代灵魂,产生更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这正是黄冈“十三五”推进文化小康建设的追求和遵循。
回眸黄冈“十三五”期间的变化,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2020年12月31日,我市综合目标考核传来喜讯,文化小康五项指标“三馆一站”覆盖率、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均全线飘红,超额完成文化小康建设任务。
5年来,遍地开花的精神文明创建,温暖人心的文化惠民工程,有诗和远方的文旅融合发展,为全面小康筑牢文化根基。
以文化人,凝聚“黄冈精神”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文化建设时的讲话(2020年5月11日至12日,山西)
雄阔大气的仿汉代建筑,古香古色的出土文物,现代科技赋能的“历史重现”……2020年12月29日,黄冈市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在汉墓遗址上建立的博物馆,为历史文化名城黄冈再添一张“金色名片”。
5年来,黄冈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开展文明创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黄冈大地落地生根,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动力。
——深度挖掘,让名人文化“活”起来。
936年前,因“乌台诗案”,一代文豪苏轼被贬黄州,留下千古璀璨的东坡文化。“十三五”时期,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遗爱湖公园12景区全部建成开放,东坡赤壁景区启动改扩建项目。如今,漫步黄州,可以逛东坡文化景区,吃东坡肉、尝东坡饼,诵东坡诗词,进东坡学校,走东坡大道,逛东坡外滩,赏黄梅戏《东坡》……
东坡文化,“活”在景区,“活”在学校,“活”在舌尖,更“活”在地方执政者心里。“苏东坡是‘遗爱精神’践行者,他走到哪里,为百姓的实事就办到哪里。千百年来,人们喜爱苏东坡,与他体恤民情、民为邦本的‘遗爱精神’亦密切相关。”市委书记刘雪荣说,苏东坡在《遗爱亭记》中诠释的政声人去后,去而人思之“遗爱精神”,与今天的执政理念有异曲同工、不谋而合之处。“为官一任,尤其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作决策、想问题、部署工作,要善于从百姓需求角度考虑。”
——保护遗址,将红色基因传下去。
“十三五”期间,我市出台《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10个县市纳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鄂豫皖片区名单,666处革命遗址遗迹列入《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红28军纪念馆、大别山革命历史文化陈列馆、大别山精神红色文化展览馆、长征精神体验园建成开放;乘马会馆、陈潭秋故居纪念馆、闻一多纪念馆完成扩建和提档升级改造;红25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指挥部等30多处革命旧址完成修缮保护……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历史,凝聚红色力量,在黄冈大地蔚然成风。
——传承创新,让非遗文化“热”起来。
“十三五”时期,红安大布、蕲春艾灸、英山缠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红安绣活、黄梅挑花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刘寿仙、曾美玲、张业金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新建7个非遗传承基地;出版《黄冈记忆——黄冈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梅挑花》等非遗专著;参加波兰、德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中国赴印度文化旅游推介活动,黄冈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文明创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黄冈大地落地生根。
全市10个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部成立指导中心,建立12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70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黄州区试点率先实现中心、所、站全覆盖,各县市实践所站覆盖率达到九成。各地积极实践探索,创造了“四五六”工作法、“13856”服务模式、“八心”志愿服务、“六传六兴”实践活动等一批经验做法。
在市区,爱国卫生运动、“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分餐公筷和制止餐饮浪费等活动持续推进;在农村,“十星”文明户、好婆媳、好儿女、五好家庭、身边好人等创建活动,《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章程》《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制度,让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孤残老人的好女儿”邹倩、“抱着孩子步行80公里赶回来抗疫的护士”陈阿香、“向险而行的优秀共产党员”刘水存、“新时代好少年”骆宇婷……道德建设群星闪耀,点亮文明之光。
以文载道,讲好“黄冈故事”
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讲话
时隔仅5个月,黄冈抗疫故事被搬上舞台。
女医护人员剃头出征,隔离病区与“死神”争分夺秒,黄冈大妈为山东、湖南援黄医护人员送鸡汤……2020年8月19日,原创抗疫题材黄梅戏《疫·春》在黄梅戏大剧院首次公演,以真实故事为原型的感人场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抗疫英雄,让观众们泪目。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扎根人民群众,讲好黄冈故事。黄冈“十三五”期间文艺精品力作好戏连台。
地方戏曲全面振兴。创作上演了黄梅戏《疫·春》《大别山母亲》《槐花谣》《桃花开了》,楚剧《深渊》《围猎》,东路花鼓戏《麻乡约》,文曲戏《乞丐县长》等精品剧目40多部,改编和复排了《天仙配》《江姐》等传统剧目20多部。
多门类优秀作品遍地开花。出版文学作品300多部,拍摄电影《传灯》《千古东坡》《梦行者》《不愿沉默的知了》《马兰花开》《英雄无悔》,合作编剧的大型史诗传奇电视剧《楼外楼》登陆央视黄金档,原创音乐剧《红安回响》在全国公演,国画《时尚·中国》入选全国美术大展,抗疫歌曲《把爱留在黄冈》入选“学习强国”平台。
与此同时,电影《英雄无悔》、东路花鼓戏《麻乡约》、舞蹈《曙光》获第十届屈原文艺奖,《青春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槐花谣》《青铜恋歌》《嬉蛙》进京汇演,纪录片《苏东坡》在央视播出。
故事发生在本地、当下,有很多场景和画面都在本地拍摄,就连许多演员也是在本地挑选的。电影《青云之梦》在本地上映后,观众们纷纷点赞“是接地气的好作品”。
《青云之梦》讲述了大别山区凤山县青云镇党委一班人在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整治等过程中,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故事———这是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也是讲好黄冈故事的生动缩影。
麻城龟峰山
以文惠民,提升“黄冈温度”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从空中俯瞰,坐落在遗爱湖畔的黄梅戏大剧院,宛如一朵梅花盛放。这里能容纳1000余名观众,是黄冈市体量最大、标准最高的公共文化设施,总投资3.1亿元。
“每场演出都有20%的惠民票,票价分别是30元、50元、80元。”俄罗斯芭蕾舞《天鹅湖》、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中央芭蕾舞团《红色娘子军》等世界顶级演出,黄冈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
上下5层,面积6500平方米……黄梅戏大剧院附楼内,全省面积最大的单体新华书店——黄冈遗爱湖书城吸引许多市民前来“打卡”。市民高巧说:“这里就像城市的文化客厅,每个周末都带孩子来。”
作为老区,财力并不宽裕,但舍得投入,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一项项文化惠民举措,是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
5年来,黄冈市全面打造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础版”和“升级版”,累计投资260多亿元。去年12月,我市顺利通过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检查验收。
5年来,全国最大的东坡文化主题公园——遗爱湖公园12个景区全部建成并对外开放,黄冈市科技馆、遗爱湖美术馆、苏东坡纪念馆、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黄梅戏大剧院、黄冈市体育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黄冈市图书馆新馆、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黄冈市群众艺术馆全面提档升级。
5年来,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增加62.5%,村级文体广场数量增加32.5%,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425平方米,居全省前列。
在黄冈,一个以市区为龙头,县市为支撑,乡镇、村(社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为延伸的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遍布城乡的文化场所,形成了老百姓共享文化权益的“10分钟文化圈”。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落脚点在于文化惠民。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文化获得感——
5年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累计接待读者、观众1亿人次。通过流动服务完成送戏下乡8000场、戏曲进校园5000场、公益电影放映30万场;5年来,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黄梅戏大剧院组织高端演出500场,观众突破30万人次;5年来,各类节会、赛事丰富多彩,举办东坡文化节、板栗文化节、黄梅戏艺术节、民间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3000余场。
文化凝聚人心,更关乎民生。看,那一张张甜蜜的笑脸;听,那一声声满足的欢笑,无不显露人们从物质小康走向文化小康的幸福。
黄州东坡外滩
以文兴业,打造“旅游名城”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
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
东坡遗爱,文峰黄州;滨江新城,大美团风;将军故里,传奇红安;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千里大别山,美景在罗田;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
5年来,在黄冈城市品牌引领下,各县市区纷纷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提炼打造各自的“一县一品”,形成品牌共识,凝聚文化旅游发展合力。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双强双兴”战略重点之一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文旅理念、产业、项目、交流融合发展,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发挥文化旅游业的引擎带动作用,探索推进黄冈高质量融合发展新路径。
项目建设为文化旅游发展注入动力源泉。2020年8月18日,恒大文化旅游康养城一期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各种机械有序作业,建设场面热火朝天。总投资超千亿元,占地超2万亩,恒大文旅拳头产品落户红安——红土地迎来文旅航母。近3年全市开工建设文化旅游项目近百个。完成投资500多亿元,新增4A级旅游景区6家。
全域旅游深入推进。整合推出黄冈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一县一线”“一县一戏”文旅精品,把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英山进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第一梯队。
红色旅游品牌不断擦亮。作为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的主体,黄冈以丰厚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建筑、名人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成为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英山神峰山庄、红安华缘农庄、麻城韩养村、罗田燕儿谷、蕲春大鑫湾、黄梅玫瑰谷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鄂东大地。
健康旅游方兴未艾。蕲春、英山形成初具规模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区。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2020年黄冈市文旅产业发展十大行动方案》,通过开展感恩惠民、项目建设、5A创建、全域旅游、乡村旅游、设施完善、产业融合、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安全保障“十大行动”,推进全市文化旅游经济复苏振兴。与此同时,开展“与爱同行·惠游湖北·乐游黄冈”“感恩白衣天使回馈”“援黄医疗队员回访”等活动,引爆黄冈旅游热潮。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黄冈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00亿元,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发展环境、游客满意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一方阵。
奔小康的路上,黄冈留住了“诗和远方”。(黄冈日报记者 瞿慧一 李娇 通讯员 李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