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最亮丽的底色。“十三五”时期,宣恩县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紧咬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总指标,坚持文明为民、文明靠民、文明惠民,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市民文明素质和县域文明程度,全力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县域的每一个角落。
市民行走在干净的人行步道上(资料图片)。(全媒体记者 瞿亿英 本报恩施图片库 王法钧 摄)
精雕细琢让城市更美丽
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莫过于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更幸福。改造老旧小区、推动垃圾分类落实落地、促进公厕提档升级……行走在宣恩城区,干净、整洁、清爽,是市民和游客的直观印象。
市民周九平在兴隆街经营着一家餐馆,平日打扫卫生、一日三餐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垃圾,员工都习惯先将不同渠道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再投放到相应的垃圾箱。“我们要求员工严格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做到剩饭剩菜用一个桶、啤酒瓶子一个桶、纸壳用绳子捆好另外存放。”周九平说。
和周九平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垃圾分类变成了一种习惯。万和居民小区是该县首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该小区积极探索开展垃圾积分制,通过选聘垃圾分类督导员等方式,将宣传性、教育性、实用性融为一体,形成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机制,让垃圾分类不再是难事。
同时,为提升辖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认知,珠山镇上湖塘社区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取党员志愿者作为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全体社区干部与党员志愿者督导员以“包栋包户”方式,定期走进居民家中,手把手引导居民按类别投放垃圾,真正形成了垃圾分类“家家都知晓、人人都参与”的浓厚氛围,社区环境大大提升。
自2018年以来,宣恩县陆续在城区及7个乡镇建成垃圾中转站9座、大型垃圾填埋场1处、厨余垃圾处理站1处,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宣恩县还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小区、进商铺等系列活动,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
此外,2018年以来,宣恩县在城区新建、改建公厕工程上已投入300余万元,在原有厕所的基础上,对8座公厕进行改造,新建5座公厕,并遵循“厕随人走”原则,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优先设置。“我基本上两小时打扫一次,现在大家的素质提高了不少,我打扫起来也很轻松。”在墨达楼公厕打扫的环卫工人曾宪琼说。
宣恩县博物馆开展志愿者培训(资料图片)。(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本报恩施图片库 王法钧 摄)
志愿者在黄草坝村开展志愿活动(资料图片)。(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本报恩施图片库 王法钧 摄)
志愿服务队进农家(资料图片)。(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本报恩施图片库 王法钧 摄)
志愿服务让城市更亮眼
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文明城市添色彩。近日,在宣恩县城的大街小巷,总会看到几辆红色车辆走街串巷。为让消防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宣恩县消防救援大队“119党员志愿服务队”将消防宣传车驶入辖区街道、居民社区、医院和广场,循环播放用火用电安全、熏烤腊肉安全、电动车安全、消防通道、消防器材设施等方面的安全提示语。抛开“空洞说教”的宣讲模式走进群众,通过互动、体验、参与等方式,让群众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消防知识熏陶,打通了消防安全宣传提示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以来,“119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各类消防安全宣讲、培训等150余次,惠及全县各乡镇,有效提升了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自出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宣恩县关于深化志愿服务工作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方案》以来,宣恩县形成“1+9+N”县乡村三级互联互动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体系,实现志愿服务队伍、实践所(站)建设县域全覆盖,重点打造了4个实践所、23个实践站样板工程、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打造“1+8+1”新时代志愿者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品牌。
2020年7月,宣恩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信息系统正式上线,群众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线上“点单”志愿服务、注册志愿服务、累积服务时长。线下阵地中,宣恩县在建成区窗口单位全覆盖设立了有人员、有项目的志愿服务岗,在7个城市社区实践站设立65家“爱心商家联盟”志愿服务站。“爱心商家”既是文明城市宣传员,又是志愿者,为困难群众和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与辖区实践站共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截至目前,宣恩已注册志愿者6.2万人,占本地常住人口的20%,志愿精神蔚然成风。
市民观看宣恩“出彩”系列展览(资料图片)。(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本报恩施图片库 王法钧 摄)
干净整洁的高罗镇黄家河安置点(资料图片)。(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本报恩施图片库 王法钧 摄)
文明之花在乡村绽放
农村也没有成为“被文明遗落的角落”。晓关侗族乡黄河村共有24个村民小组,1095户3604人。近年来,该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成立民间组织,树立德行典范、村规民约,有效提升了村民文明素养。这几天,六组村民张珍夫妇正忙着打扫自家房屋,再过不久,女儿就要出嫁。为招待亲友,夫妇俩打算置办几桌酒席。而在此之前,夫妻俩已主动将办酒席的日期、酒席菜品、酒席桌数等情况呈报给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并签订了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承诺书。在她看来,这不仅不麻烦,反而感觉方便、轻松了许多。“以前我们要花十几二十万块钱来置办酒席,现在几万块钱也可以办得体面了。”张珍一边贴着“囍”字一边说。以往,村里无事整酒、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现象成风,给村民带来了不小负担。
2017年3月,黄河村红白理事会正式成立,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设立组织机构,配备理事人员,明确职责分工,旨在纠正、制止婚丧嫁娶等活动中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通过理事会成员进行广泛宣传,村里的“整酒风”“攀比风”得到了有效遏制,村民们纷纷拍手称好。
为让文明之花绽放在全县的各个角落,宣恩县各村纷纷成立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文艺宣传队等村民自治组织。通过建设多元化队伍,让老百姓都有机会参与文明乡村建设。近几年来,各村禁鞭、禁无事酒、改善环境卫生、调解纠纷等方面逐年向好,村风民风向文明跨了一大步,群众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品德,累积于一点一滴;文明,见之于一举一动。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宣恩市民文明素质、县域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行走在宣恩的大街小巷、各村各户,亮丽整洁的环境、安全通畅的交通、文明有礼的贡乡儿女,融汇成文明的底色,传递着文明的温暖,也见证着人民的幸福。(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通讯员 梁倩 李小平 舒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