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十三五”时期,宜都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通过打造幸福、文明、宜居之城,推动了宜都城乡品质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一块块“金字招牌”让城市耀眼夺目,让群众切身体会到了城市变化所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位于城河大道16号的清河苑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居民谢正炎和蒋帮珍夫妇在这里已经居住了18年,每天早上老两口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从小区出发经过水田坝小巷,最后到达文峰菜市场。这是一段只有十分钟的路程,然而也就是这短短的一段距离,让老两口感受到了城市的发展变化,“道路搞好了,停车位也搞好了,卫生环境也变好了,这种变化让我们的心情也变舒畅了。
这样舒适的“买菜之路”在宜都还有很多,这一切都得益于创城工作的持续推进。五年来,287条背街小巷、100多个老旧小区整治改造,铺平了百姓门前路、点亮了万家窗外灯;8个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解决了“小菜场、大民生”问题;一件件惠民实事强力推进,方便了群众生活,让创建为民的幸福之花,盛开在大街小巷,根植在居民心中。
城市“颜值”和“气质”提升的背后,也离不开全市人民的自觉参与、默默付出。
这几天在锦江社区,社区网格志愿者涂士红在闲暇时总会带上“小喇叭”,一边参与社区安全卫生巡查,一边播放着疫情防控、冬季安全等各项宣传内容,“社区里有很多老年人,他们平时又不上网,消息比较封闭,我们就借助‘小喇叭;覆盖广的优势,间接循环播放各种安全提醒。”
一个“小喇叭”的志愿服务,传递的是安全,点亮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温暖的是居民的心。
“年龄大了记性不好,特别是一些安全知识,不注意就忽视了。有了“小喇叭”的时时提醒,不知不觉也就记住了。”对于锦江社区居民袁如兰来说,正是这一个个“小喇叭”才喊出了社区的“大平安”。
在让疫情防控和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的同时,志愿者们还用关爱为特殊群体筑起温暖的屏障。家住锦绣江南小区居民李国英儿女常年在外,一人独居多年,她家便成为了社区志愿者的常顾之地,“志愿者们经常会来跟我擦桌子啊,清洗啊、打扫卫生啊,他们一来我屋里,我都欢喜的不得了哦。他们关照我,我很开心,很高兴。”
而在东风社区,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每周都会定期在背街小巷清理打扫卫生,持之以恒地维护着小巷的“洁净美”。
五年来,247支志愿服务队,8.37万明志愿服务者,40万宜都儿女打破行业壁垒,冲破组织藩蓠,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用行动引领文明风尚,共同打造文明、卫生、绿色之城,塑文明风骨、铸城市精魂。
五年来,宜都经济建设加速快跑,城市建设永不停步。城市绿化再升级,绿色社区、绿色单位、绿色示范乡村、森林村镇建设大力开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9.3%;大力实施“增光添彩”工程,城区建设花卉景观大道8条,城市“颜值”大幅提升。公共设施再优化。高标准建设市民活动中心,中心客运站,新建2所中小学、2所医院新院区;在中心城区高标准建设停车场,沿街主干道划停车便道解决停车难。新增8处健康步道,提升2个健康主题公园,方便市民健身。乡村振兴再破题。建设宜华、陆渔、陆松、双城、绕城等绿色廊道111公里,“厕所革命”试点任务全面完成,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城西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在宜昌市率先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稳步推进。
“十四五”期间,宜都市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全力做好民生保障,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切实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宜都融媒记者 周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