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A-   A+
发表时间:2021-01-19 09:58    来源:湖北文明网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中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提出的重要指示。日前,笔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武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2018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践行“两山”理念,立足“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启动武汉“四三行动”计划,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四个行动计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乡村生态短板,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为新时期构建武汉“三农”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建成,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9%,农村公厕实现每个行政村覆盖,农村户厕无害化率达到96.3%,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98%以上。通过实施“四三行动”,武汉乡村既增“颜值”又添“气质”,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多的村湾,展现出青山绿水的底色和美丽宜居的特色。在2019年国务院组织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检查中,武汉“四三行动”整治成效获得肯定,相关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

   

  经过持续奋斗,武汉乡村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直接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四三行动”惠及200余万村民 

  2018年,武汉“四三行动”计划正式启动。黄陂、新洲、江夏、蔡甸、东西湖、汉南6个新城区,全部按照一类地区标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来,全市统筹谋划、积极推进,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四三行动”扮靓家园,惠及200余万村民。

  全市从一开始,就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结合武汉农业农村实际特点,以城乡统筹、一体推进,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为原则,高站位布局,始终坚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体系等重大战略工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各新城区编制了村庄规划。

  “四三行动”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消除“垃圾围村”“蚊蝇乱飞”“臭水横流”和“杂乱无章”等现象。武汉市级财政三年投入22.52亿元,不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保障力度。

  2020年的疫情没有阻挡全市“三农”领域补短板的步伐,按照省部署,我市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实施“五清一改”,加强塘堰整治,组织开展周末大扫除、爱卫运动进农村活动,加大宣传发动,提高政策知晓率,着力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更高质量。

  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建成,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9%,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行政村1790个,惠及68万余农户;全市3年建设农村公厕1912座,改造农村户厕22.69万户,公厕实现每个行政村覆盖,农村户厕无害化率达到96.3%,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98%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水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供水保证率达到96%以上;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7.67%,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9.81%。

  武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取得了显著效应,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等系列整治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形成了一批先进典型范例。

  蔡甸区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创建了江夏五里界街道童周岭村、黄陂李家集街道朱铺村、新洲邾城街道巴徐村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蔡甸奓山街星光村“1+4”联村治理和玉贤街农力村党建引领2个乡村治理典型模式。江夏区、黄陂区先后获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黄陂区姚集街、祁家湾街,新洲区辛冲街、蔡甸区大集街获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称号。

   

  美丽乡村幸福生活,村民住进了楼房,用上了无害化厕所。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15年持续建设美丽乡村增强农民幸福感 

  在2019年国务院组织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检查中,黄陂杜堂村人居环境整治和黄陂六指街新博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获得检查组充分肯定,并形成经验在人民日报上刊载推广。新洲紫薇都市田园相关工作获检查组肯定。

  环境整治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又顺应了广大农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改善农村环境是一项长久的、持续的、系统性的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好高骛远,也不能漫无目的、朝令夕改。市农业农村局介绍,结合全市农业农村实际特点,从2005年起,全市强化顶层设计,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机制,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连续15年分三大发展阶段,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稳步、全域推进农村硬件条件改善和农村居民生活习惯改变,夯实乡村振兴环境基础。

  “农村家园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打基础阶段,以农村通村道路建设为重点,支持村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整治和农房立面改造,建设了一批中心村,打造了一批示范村,启动了一批创建村。

  2016年开始美丽乡村提升计划完善阶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标准,提标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串点、连线、成带建设了6条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生态景观优美的美丽乡村发展带。

  目前,武汉美丽乡村已进入了全域推进阶段。2018年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三行动”计划。2019年,出台学习浙江“千万工程”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统筹省级示范村和整治村建设。截至2020年,武汉市级财政连续8年投入约15亿元,支持建设了40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湾。培育重点、打造样板、串点成带,打造了黄陂木兰大道、新洲桂花大道、蔡甸嵩阳大道、江夏鲁湖田园综合体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美丽乡村,直接提升着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相互促进,乡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一村一景的武汉美丽新乡村,成为周边市民和各地游客享受乡村诗意生活好去处和新的“网红打卡点”。

   

  新乡村宜居宜家,村里引进了致富产业,村民自发成为家园的守护者。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实施“三乡工程”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如何发挥好“人”的关键作用,在积极鼓励村民自治,主动参与家园建设的同时,全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推进“三乡工程”拓面提质,鼓励市民下乡、引导能人回乡、发动企业兴乡,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互联互通。

  通过实施“三乡工程”引进的经营主体,本着反哺家乡的赤诚和热情,主动扛起了回乡创业打造村湾生态宜居环境的光荣使命和责任,也将城市的优质资源资本、企业家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融入到农村建设发展中,为家乡人居环境打造搭建了平台、创新了模式、贡献了力量。

  截至2020年底,全市“三乡工程”吸引市场化运作社会资金617.39亿元。一大批能人、企业家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全域提升人居环境,掀起美化家园、振兴家乡行动高潮。

  黄陂区姚集街杜堂村,曾是撂荒严重的空心村,农民最骄傲的土地、房屋和山水资源,在年复一年贬值,甚至成为农民的负担。随着“三乡工程”的全面推进,依托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效应,成功吸引本村能人葛天才返乡创业。以葛家湾为核心,以突出乡土民俗、生态环境、赏花旅游特色,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打造木兰花乡景区。同时,在景区旅游开发平台基础上,利用空闲农房装点成荆楚民居,形成以杜堂村为核心,周边4个村联动发展的生态宜居杜堂片区。

   

  房舍优美整洁,道路平坦畅通,村民在新家园里生产劳作。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如今行走在杜堂村的乡间小路上,“廊外青山花鸟林,流水玉带绕村庭;白墙灰瓦绿相拥,村景交融乡愁情”的美景如诗如画。村内建筑依山就势,彰显乡村魅力,最大限度还原原始村落的历史厚重。村外布局流水小溪,田间分区种满苗木鲜花10多种。林间建成华中最大的鸟语林,形成鸟类栖息地,最大限度体现农耕特色。

  杜堂村作为精品美丽乡村,成为全国乡村振兴典范,其形成的“杜堂模式”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连续跟踪报道。

  不仅是杜堂村,“三乡工程”引导社会资本利用参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打造了新洲丰乐村紫薇都市田园和项山村、江夏小朱湾和大路村、蔡甸天星村花博汇等一批“三乡工程”全国示范亮点村湾。江夏区大路村入选了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范例。这些村湾通过生态、产业、文化等协同发展,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强村富民,成为在全国打响名气的美丽乡村。武汉市“三乡工程”成为“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