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健康中国“枝江样板”——写在枝江荣膺国家卫生城市之际

A-   A+
发表时间:2021-01-18 09:12    来源:宜昌文明网

 

市民在改造提升后的五柳公园健身休闲 

  和风传春讯,百姓增福祉。

  继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后,枝江近日再添国家级“金字招牌”,跻身国家卫生城市行列。

  近年来,枝江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宜昌市委具体安排,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奋力争创,真正让发展成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通过创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态与居住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城市管理与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居民健康卫生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果。

  这是一幅美丽文明的城市画卷——东起城区金山大道、西至东干渠大道、南抵长江堤岸、北到东湖大道(新318国道),以枝江城区为中心,城乡融合,绿色为底,江天一色,田园似锦。

  这是一幅幸福宜居的的民生画卷——“党政主导、领导包块、单位包片、群众参与”,枝江突出以健康教育为基础、以环境卫生为重点、以卫生防病为核心,加快夯实基础设施,着力补齐工作短板,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城市环境全面改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

  这是一幅全民同绘的的健康画卷——建成区鼠、蚊、蝇、蟑螂的密度保持在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C级及以上,全市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故、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和因防控措施不力导致的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目前,已创成国家卫生乡镇1个,创成省级卫生乡镇6个、卫生社区(村)69个、卫生单位58个,宜昌市级卫生社区(村)155个、卫生单位108个。

  “一幅画卷”绘美景

 

片区化改造后的老旧小区 

  镜头一 “美好的家园我们来创,思想步伐紧紧来跟上,祝愿枝江人民安居乐业赛天堂,幸福生活万年长。”枝江市“文明创建社区行”文艺展演活动在马家店街道白鸭寺社区精彩上演,演出过程还穿插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有奖知识问答,现场收集居民对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文明创建社区行”文艺展演活动已举办31场,提高了居民对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

  枝江市坚持以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为抓手,像经营“家”一样经营城市,坚持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采用全面统筹、全域治理、全民参与、全新升级的“四全”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城市创卫工作深度融合,着力擘画美丽枝江新画卷。坚持用伟大心态办小事,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累计改造124个,仅去年就改造64个,全面推进集贸市场改建、背街小巷整治、人行道修复、主次干道提升等民心工程,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一把扫帚”扫城乡

 

绚丽多彩的美丽宜道——枝当路 

  镜头二 董市镇曹店村。村民覃呈呈家新修的两层小楼“鹤立鸡群”,红砖砌成墙围成一个小院,玫瑰花架拱门透露着些许“野趣”,院内就地取材,石磙、水缸皆为景,兰花、月季花郁郁葱葱。

  花草绚丽,景观如云,干净整洁的村庄让人耳目一新,赏花、采摘、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让人流连忘返。

  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中,枝江开展人居环境全域化整治、常态化管理。在城区,采取“居民分类、社区收集、公司转运、无害处理”模式。在农村按“一坑二桶三上门”标准,全面推行“就地堆肥、分类减量”垃圾分类新模式,推行“垃圾分类积分管理制”,正向激励群众参与热情。以“三清一改一拆一绿一分类”为重点,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实施“五子工程”,拆棚子、美院子、清池子、堵管子、撒花籽。按照“三棵树、五朵花、十平米菜园”的标准,发动农户美化自家庭院,形成了一批“小花园”、“小菜园”。

  “一江清水”向东流

 

十公里最美滨江公园生态长廊 

  镜头三 夜幕降临,江风轻拂,市民纷纷来到枝江滨江公园夜光步道健身锻炼。

  这条最美滨江生态廊道以长江为轴,沿岸线蜿蜒10余公里,园内上百种植物组合式种植,分布着宽阔的大草坪、亲水平台、羽毛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成为市民生态、休闲、娱乐、健身的“城市客厅”。

  枝江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污染防治,强力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破解了“化工围江”困局。该市对流经市域内的玛瑙河、沮漳河两条河流和8个湖泊、56座水库进行水域治理,按照“四无一有”的标准,实现城乡水岸垃圾全清理、黑臭水体全消除的“两全”目标。2020年,对主要交通节点要道、人口居住密集、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入河(湖)口等周边小微水体进行彻底整治,共整治295条沟渠,666口坑塘,乡村沟渠、坑塘黑臭水体全部消失。

  “一片绿色”美家园

 

游客骑行在美丽乡村 

  镜头四 周末,枝江城区清莲广场公园。市民在这里跳舞、练拳、散步,乐享闲暇时光。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枝江市全力改善群众健康运动休闲环境,先后投资3亿元建成全省县级一流的体育中心,将杨家垱公园由一个20多年未曾治理的“龙须沟”变成生态公园,白鸭寺、丹阳、四季港等一大批生态公园建成投用。大公园加上小游园、“微景观”,多形态组成了城市“绿肺”、市民游园。

  围绕“应绿尽绿、全域复绿”目标,枝江市实施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三年行动,打造具有江汉平原特征的森林走廊、森林城市、森林村庄,形成一批高质量绿化亮点工程,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结合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各镇(街办)开展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庭院“四美”评选,点燃了城乡群众建设美丽枝江的热情。

  “一纸公约”塑新风

 

志愿者上门为居民进行体温监测 

  镜头五 “你们这么忙还把我们老两口挂在心上,感谢党和政府,谢谢志愿者的慰问。”去年5月12日,白鸭寺社区开展“助力疫情防控,红十字救在身边”志愿服务活动,给居民曹爷爷送去慰问物资,并宣讲疫情防控期间的卫生健康注意事项。

  社区工作人员和红十字志愿者还深入居民、商家开展健康监测、扫码督察,引导和激励群众加强自我保护,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疫情防控中,枝江市3800多名党员干部下沉小区充当网格员,有效补齐了治理短板;3万余名志愿者开展入户测温、教育引导、物资代办,做好综合服务保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该市发布卫生健康公约,引导市民树牢“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疫”时严要求形成“疫”后好习惯,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分餐制、多通风、“一米线”、垃圾分类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211家重点餐饮店店主签定“堂食经营承诺书”,广泛开展餐饮业推行公筷公勺、餐前洗手、明厨亮灶、禁食野生动物的“三推一禁”行动,开展特色餐饮示范店、放心早餐示范店创建活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张网络”保健康

 

枝江市人民医院健康教育宣传长廊 

  镜头六 2021年1月,枝江市人民医院。患者胡某某术后转入肿瘤内科治疗,经5周期化疗后,病情明显缓解,已能正常进食,体重恢复正常。

  4个月前,该患者确诊为食管-贲门癌,后收治普外科在全麻下行贲门癌根治术,但术中发现腹腔内多发转移,无法行根治术。枝江市人民医院联系医联体协作单位武汉同济医院专家网上远程会诊,确定最优治疗方案,既保证了疗效,又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该市不断巩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夯实基础,服务提质,努力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投入3000万元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居民健康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预测,提供技术指导和干预对策建议,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居民通过电脑、手机APP登陆“健康枝江”微信公众号,接受健康知识、健康咨询、专家用药指导、康复指导、签约医生服务、挂号诊疗结算、个人健康档案查询等健康在线服务,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提高卫生健康服务精准性。

  “一套机制”促常态

 

丹阳社区志愿者开展洁城行动 

  镜头七 每天清晨,七口堰社区新和小区联户长高昌玉,下楼第一件事就是巡查环境卫生,督促邻居保持楼栋干净整洁。

  为了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枝江市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联户长)五级组织体系,165个小区党支部全覆盖,921个楼栋成立党小组,2200多名基层党员亮身份当联户长,参与社区治理,协助小区管理,让“优美、文明、卫生、和谐”永驻幸福家园。 

  枝江市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工作领导责任制,统筹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建立了“谁主管谁负责、谁包保谁落实”的责任体系,将主城区划分为103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倒逼责任单位履职尽责。制定《创建卫生先进单位检查考评方案》,开展“日巡查、周督办、旬暗访、月评估”,并严格问责追责,明确年终得分在90分及以上为卫生先进单位、80分以下为卫生不合格单位,相关结果在年度综合考核中予以应用,推进爱卫工作步入常态化、制度化。

  创卫没有终点,创卫永远在路上。围绕“十四五”时期建成幸福宜居示范地目标,枝江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建立健全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把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巩固好、发展好,促进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奋力打造健康中国“枝江样板”。(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金贵满 通讯员枝宣 王逸华 赵洪)

  

  

责任编辑:乔 奇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