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扶贫故事方言风物走进影院
源自于宜昌市驻村扶贫干部火热实践,致敬全国两百多万驻村帮扶干部的电影《山路十八湾》今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该片由宜昌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扶贫办、市税务局、懿合鼎影视、湖北鸿泥影视等单位联合摄制,讲述了一位敢作敢当的驻村第一书记来到偏远贫困的山村,历经重重困难将村民带上致富之路的故事。影片由凌学松执导,杜鸿编剧,郭秋成领衔主演,李彦萱、高星豪、提爱民、宋沐心、姚勇、许颖鹏主演。
该片诠释了党和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与毅力,生动展现了广大扶贫干部用心用情、不胜不休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担当作为,被纳入2019年湖北省文联文艺精品签约项目和2020年宜昌市委、市政府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该片于2020年1月10日在五峰湾潭镇红旗坪村开机拍摄,历时73天,5月底前完成后期制作,10月底完成国家审片并发放公映许可证。
主角编剧均是宜昌驻村干部
图片由杜鸿提供
因为真实,所以动人。《山路十八湾》根据中国好人、荆楚楷模,宜昌市税务局干部、驻五峰湾潭镇红旗坪村第一书记肖曙光的真实故事改编。影片中的很多矛盾冲突都取材于真实生活,包括贫困群众所面临的脱贫困难、因为长期贫困形成的思想惰性、扶贫干部初来乍到受到的怀疑、不信任,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让一些驻村干部形成很强的带入感。将心比心,真抓实干,为乡亲们探索产业扶贫路径过程,仿佛就是在记录和讲述身边的故事。影片用写实的画风和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温暖真实打动人心。
因为深入,所以生动。编剧杜鸿曾经也是一名驻村工作队员,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五峰傅家堰乡桥料村驻村,扎根五西高原高寒山村十三个月。这种深入生活,深入扶贫一线的真切经历,也让整个影片接地气,弥漫着对这片厚重的土地和纯朴的土家乡亲深厚情感。而影片中,对当下精准扶贫特别是宜昌市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构想和新模式也来自于扶贫队员的深入调研和思考实践,紧贴实际,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三次军号贯穿红色基因
图片由杜鸿提供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山路十八湾》以充满温情和朴素细腻的手法,讲述了冯曙光(剧中男主角名)主动请缨担任第一书记,带着一把红军号深入革命老区十八湾村开展精准扶贫,进村后重重困难,但他一心为民,以基层组织建设为突破口,以“一主两副”发展金银花、蔬菜种植业,破解乡村旅游农家乐困局为抓手,脚踏实地为村民谋福利,唤醒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向贫困发起了英勇宣战,确保了深度贫困村走上小康之路。
影片以军号为暗线,串珠成链,层层递进,铺陈渲染,三次吹响红军号,第一次是在进村之初,号声咽哑,气氛悲壮,引出了背水一战的决心;第二次是在老兵去世之后、扶贫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号声深沉有力,这是扶贫攻坚不胜不休的鸣示;第三次是在丰收节之后,主人公来到老兵的坟前,吹响了胜利的集结号。红军号既是红色基因传承的象征,又是这片红色土地上久久回荡的精神旋律。三次吹响红军号让整个影片结构紧凑故事完整。
宜昌方言土家风物无处不在
影片充满了乡野的原生态气息,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亲切感,特别是演员说着土得掉渣的原味宜昌话。具体是五宜(五峰宜昌话)、还是宜普(宜昌普通话),欢迎广大读者去电影院实地品鉴。
影片以红旗坪和桥料村为主体外景地,通过唯美写实的构图风格,全面呈现出鄂西武陵山脉的风光、风俗、风情。通过航拍角度和外景展示,电影的每一帧画面犹如自然的风景照,将这个武陵山大地上包括古树、古民居等一切都囊括进去,呈现出鄂西美景的震撼、土家乡土气息的纯朴。
影片还通过一些镜头来暗示展现鄂西武陵山的民俗文化。首先是板凳龙。板凳龙这种文化活动,在影片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革命老兵去世的追悼会上,板凳龙队自发地去悼念革命老兵;第二次出现是在村里完成脱贫后,举行丰收节庆典仪式的时候,正是通过这样的文化展示,让观众朋友认识了板凳龙这种活动。
《山路十八湾》的创作完成过程也可谓名符其实“十八湾”,经历了严寒、疫情等前所未有的考验。原定2020年1月9日开机,一场暴雪将道具车、设备车,甚至包括主演车和出品人车全部阻隔在湘鄂屋脊上的苏家河,整整呆了一夜,第二天中午才到达剧组。在红旗坪村的外景拍摄,几乎全是在冰凌的时空隧道里穿梭,特别是夜晚寒风裹挟着雪花,将整个人冻得透心冰。加上剧组宿营地与外景地间隔几十公里,上十台车辆每天天不亮出发,子夜才能回住地。
梅花香自苦寒来,既是这部影片诞生的真实写照,更是广大扶贫干部带领广大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生动诠释。(三峡日报全媒记者翟雪莲 通讯员张鹏 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