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家住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律侣坝村3组的老党员王大寿,是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古稀老人,也是一个普通的退伍老兵,还是一个平凡的劳动群众。正是这样一个人,带着从部队学到的手艺和自费购买的理发工具,为乡亲们免费理发44年,将一件“难事”办成了。
蜿蜒的水泥路通到老人的家门口,路边是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茶园。坐在院坝里,喝着茶,王老聊起了他的过往。
1970年1月,经过一系列考核,20岁的王大寿怀着对军人的憧憬步入了军营。大山里的孩子自尊心总是特别强。在部队里,他苦练本领,站岗执勤、巡逻放哨,参与围剿土匪遗患的行动,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维护地方安宁、守卫地方百姓上。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名堂。
就在他立下宏愿之际,部队传来急需一名理发师的消息。比起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理想,理发显得有些不值一提。但王大寿还是主动报名进修,学习理发手艺。在部队的5年里,他利用休息时间主动“承包”了所有战士理发的任务,并通过理发与他们建立起了更加亲密的关系。战士们把他当成贴心朋友,向他倾述心事,他也常常配合连队干部对这些战士进行心理疏导。
即使承担着部队的理发任务,王大寿在训练和个人提升上也绝不松懈。入伍刚满一年,他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随后,便脱颖而出当上了副班长。在部队期间,曾先后获得三等功一次、营嘉奖两次、连嘉奖一次等荣誉,其帮助战士理发,进行心理辅导的事迹也曾在《解放军报》报道过。
带着那份初心,1975年3月,王大寿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那年他26岁。从深山走出去的他,深知村里没有剃头匠,山里人理发也极不方便。于是,他便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带回家乡。
回乡后,无论他事情有多忙,农活有多重,只要乡亲们开口,他都会帮忙免费理发。
“大家来找我,我就给他们理,因为我们那时候在部队里说了的,退伍不褪色,在部队里就是这样做的,回来不做不行,基本上邻近的大人小孩都是我理的。”在聊天时,老人端着茶杯这样说道。
“刚开始,是帮亲戚朋友理发,后来听说我头发剪得好,大家都跑起来了。”老人回想往事,自豪地继续说道:“那几年,每年要给100多人理发,人多!”
到目前为止,这项无偿的理发服务,王大寿已经提供了5000余次。即使现在交通方便了,生活富裕了,很多人都选择去城里剪发,他还是没有放弃这门手艺,他将手推剪换成了电动剪,坚持有求必应,主动上门给留守在家中的老人们理发。
“退伍不褪色,换装不换心。都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不能脱离本色。你当兵的就要给大家多做点事情,你把你的本职忘记了就不行。”王大寿这样告诫自己。
“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长期这么做确实太难了。”律侣坝村支部书记易宗爱对王大寿给出了中肯的评价。
“我做这个一辈子了,哪时候我眼睛看不到了、身体动不了了我就不做了,就做到那时候为止。”在王大寿老人眼里,透着一份执着和坚韧。
既是义务理发师,又是先锋带头人。14年前,为了实现产业升级,村里发展茶叶,那时,不知茶叶能否带来收益,村里人都观望着,怕浪费了家里的田地。但王大寿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毅然在自家的好田好土上种了9亩茶叶,响应村里号召。2018年,在宣恩县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善于种茶、制茶的王大寿常常指导乡邻管茶、采茶,并协助村“尖刀班”和村支两委宣传扶贫政策,带领乡亲们一起找水源、拉水管,服务乡民。
“从小时候起,他就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我们兄弟姊妹。他经常说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就要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人。帮别人也是在帮自己。”王大寿的长子王文正谈起父亲时这样说道。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多年来,王大寿持一颗善心,守为民初心,尽绵薄之力,坚持为乡民做小事、做好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宣恩新闻网 通讯员 向翰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