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引发大学生共鸣 武汉高校思政课上演“抢座位”

A-   A+
发表时间:2020-12-14 09:48    来源:湖北文明网

  

华中师范大学思政课深受学生喜爱。(长江日报记者施政 摄)

  

华中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张琳在思政课笔记上将自己的3个年龄对标实现中国梦的3个重要年份(画红框处)。(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摄)  

  “18岁、33岁、48岁。”12月9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在华中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张琳的思政课笔记本上看到了她写的自己3个年龄,分别对标的是2020年、2035年、2050年——实现中国梦的3个重要年份。

  张琳刚上完一节思政课《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然兴致勃勃。“老师提到,新时代也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位。所以,我对标实现中国梦的3个重要年份算了算自己的年纪。中国梦的实现几乎贯穿我的人生重要阶段,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我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真正是紧密相连。”张琳说。

  疫情之后高校思政课内容升级

  理论有了最生动的诠释素材

  “在整个战疫过程中,是一条什么线在牵着整个战疫行动的推进?”12月9日上午8时,华中师范大学南湖校区3楼教室里,一节关于法治的思政课正在进行,教师刘梦觉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

  “武汉‘封城’、小区实行严格管控、确诊后如实上报行踪,这些规定背后的支撑是什么?是法律法规、行政指令,以及各类应急预案、应急条例,它们相互补充,形成了上下对接的逻辑体系,成为抗击疫情时的根本依据和有效保证,推动着整个战疫前进。”刘梦觉负责为大一学生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疫情之后,她发现“思政课吸引力明显增强了”,战疫历程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素材,思政课也让学生更认同、更喜欢,“思政课迎来了春天”。

  刘梦觉说,疫情过后,全校所有思政教师进行了新的集体备课,把战疫故事、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教学。从人生观的树立、理想信念的坚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制度自信,几乎每个章节都能在疫情中找到对应的案例。很多理论不用费劲解释,都能让学生们感同身受。

  “比如讲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社会主义好?伟大抗疫精神的第一条是生命至上,这就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是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根本的幸福。”刘梦觉说,“学生们对思政课的参与度、积极性也显著提高。最直观的是出勤率高了,作业完成度、课堂活跃度都明显提升。他们有所思考,所以有话说、想表达。”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在不断进步、不断改革,形式越来越多样了。”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芳介绍,学校近几年一直在探索思政课改革,不仅让课堂的互动性更强,而且在课堂外也通过系列讲座、“我们爱上思政课”等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近年来,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普遍提升。他们还自发创办微信公众号“桂子山上思政说”,每天分享精彩的思政课内容。这个公众号的关注人数已达到8000多人,成为学校思政课交流的阵地。

  师生一起看电影、听故事、唱歌

  高校思政课成了爆款金课

  11月12日,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B312教室坐得满满当当,100多名学生聚精会神地望向讲台,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劲松正在为他们上着一节特殊的战疫思政课。

  “疫情暴发后,我们学校300多名师生从各地赶来,用3天时间把1700多间学生寝室改造成为武汉市最大的康复观察中心。你们想想,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多不容易。”讲到动情处,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郭老师的思政课是‘爆款’,座位要靠抢的。”2020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吕天策说。

  郭劲松擅长把看似晦涩难懂的思政课上成有温度、有深度的爆款金课。他和学生一起看电影、听故事、唱歌……有学生在郭劲松的期末教师评价单上写道:“头一次觉得思政课这么有趣。”

  什么样的思政课会让学生爱听?郭劲松提到一个词——鲜活。为打破“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他不断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为了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他和学生一起看电影《建党伟业》,将课本上的思政知识与电影情节相结合。讲到“民族复兴”时,他会对学生进行“灵魂拷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你愿意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吗?”疫情之后,他挑选有泪点、有特点、有爆点的战疫故事作为素材。一张张战疫图片,配上他的动情讲述,常常让学生感动得落泪。

  去年11月,在教育部开展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郭劲松从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700名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本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组”一等奖。“做好青年一代的思政教育,为社会大众讲好中国故事,这些都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郭劲松说。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不断改革。尤其是今年以来,武汉多所高校创新围绕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政课授课形式,不仅邀请高校书记上党课、邀请参加抗疫的教师讲述亲身经历,还通过演讲比赛、抗疫故事征文活动、参观武汉客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等多种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第二课堂”。

  “伟大源于平凡,英雄出自凡人,榜样就在身边。同学们,我们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12月3日下午,湖北大学党委书记谢红星为学校220名大一学生上了一节接地气的思政课。他以本校师生的战疫故事鼓励大学生加强政治历练、思想淬炼、作风锤炼,为未来发展补足精神之“钙”。

  12月3日,武昌工学院教师梁园也用亲身经历为学生上了一节思政课。疫情期间,他投身社区抗疫一线,今年3月又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参与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I期的临床试验。他勉励学生:“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实践,为祖国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鲜活的社会现实,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武昌工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方国平说,高校要把思政课打造成学习、宣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思政课引发学生共鸣

  “‘浮在空中’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华中师范大学大一学生乔雨杉来自河北省。由于“想来这座英雄的城市看看”,她报考了武汉的大学。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原本对政治理论等并不太了解。”如今,她成了思政课上的“活跃分子”,常常和老师、同学积极讨论。12月10日,她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我非常关注武汉的情况。如今,在思政课上,老师会用我很熟悉的例子解读政治理论,让原本‘浮在空中’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让我对国家、对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将自己的3个年龄对标实现中国梦的3个重要年份的张琳是华中师范大学大数据相关专业学生。“我报考这个专业,就是因为疫情期间感受到大数据对疫情控制的显著作用,希望以后投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行业,为国家发展出力。”张琳感慨地说,“思政课上,老师跟我们讲,今天的青年学生风华正茂,到2035年正值壮年,到本世纪中叶仍年富力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亲历者、见证者、建设者。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近日,湖北大学2018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杨军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疫情期间,我深深感受到,身边的党员就是榜样和旗帜,抗疫大考就是生动的思政课。这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杨军说,“研究生毕业后,我将进一步投身志愿服务,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我要努力做到习总书记所说的,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郭丽霞 刘嘉 通讯员党波涛 雷蕾 宋韧 吴珊 陈肖依 陈江薇)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