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墨蘸写乡村振兴好成色——探访第六届全国文明乡镇宜都市五眼泉镇

A-   A+
发表时间:2020-12-07 15:48    来源:宜昌文明网

    阅读提示

  连绵起伏的青山深处,错落有致的小别墅镶嵌其中,蜿蜒曲折的水泥路串起家家户户。两溪交汇处,泉水叮咚,村文化广场的广播回荡着舒缓的轻音乐,闲暇时节,乡民三三两两,并不太急的步伐朝着回家的方向。乡路会车处,摁下喇叭,摇下车窗,寒暄几句,方向盘前坐着的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亲。

  “幸福生活莫过于此。”

庙岗村自编舞蹈《开路人》登上宜都春晚舞台

  如果以时间为“经”,以一个个民生故事为“纬”,就会发现,五眼泉镇绣制的是一幅万民收获美好生活、精彩人生的织锦。

  持续的幸福感,并未止步于物质和环境的改善。文明之手,让幸福曲线不断上扬。

  2020年11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发布,宜都市五眼泉镇榜上有名。“五眼泉”浇灌的“高光时刻”,诠释的是全国文明乡镇最生动的注脚。

  初心不改,虽远不怠。近年来,五眼泉镇党委政府在宜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要、文化传承为本、人才回归为重、生态保护为基,提升“颜值”、厚植“内涵”,树立“底气”,实现“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乡风乡貌焕然一新。

  这一份被乡镇揽怀的“国誉”,正是宜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培育乡村文明营造乡村文化的力证。

  清风起,正气扬!

  磁铁支部强党建之基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增强基层“火车头”的带动作用,五眼泉镇发生了化学变化,犹如脱胎换骨,重焕生机。

  该镇汉洋坪村村民杨士珍50岁时申请入党,一度传为佳话。“村里受洪灾时,党员们都冲锋在前。”谈及入党的初衷,杨士珍激动地说,“我很受感动,就在那一刻下定决心要向他们学习,要向党组织靠拢。”

  而在2014年以前,该镇一个村委会的牌子被村民们扛到了镇里,说“反正村委会不起作用,把牌子还给你们”。

  村民的话如鲠在喉。2014年,刘大卫放弃企业老总身份,回弭水桥村当了一名村书记。他首先给村“两委”班子定下规矩:坚持每户必访、群众反映的事半个小时到场、第一时间抓落实、执行政策一碗水端平、公家钱不乱用。

  刘大卫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开启大走访,803户家家到、户户落。一户户了解民情,一个个解开心结。

  新风树,民心齐,工作顺。刘大卫工作法深得民意,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捂热了村民的心。

弭水桥“两委”班子到农户家开户长会

  村里引进宜都市三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丑溪(九凤谷)进行开发。该项目共征占、流转土地490亩、山林832亩,村民主动放弃土地及青苗补偿,积极配合,30天内全部达成协议。

  村里扩建旅游公路,由原来的4米扩到8米,全长6.2公里,需新征地40亩,村民主动放弃补偿支持建设,不到1周完成征地工作。

  弭水桥村“两委”转风气、办实事、抓发展,流转土地打造千亩紫薇园,引进民营企业建成国家4A级景区三峡九凤谷,建起20多家农家乐,举办乡村旅游节,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13年增长了一倍。

  “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重生的弭水桥沸腾了整个五眼泉。

  与弭水桥村相邻的两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拖溪村和望佛桥村3村联合成立“两溪两桥”旅游区党委。整合两溪两桥区域旅游资源,环线上的农耕文化馆、胡敌烈士纪念馆、望佛廊桥等景观逐渐形成,“成立一个、影响一片、致富一方”的辐射带动效应显现,实现了强村带弱村、强弱携手发展的良好局面。

  “是身份更是责任。”庙岗村党员汪洋的家门正中处,高高悬挂着“我是党员”的标牌。

党员户

  从前看重“万元户”,如今争当“党员户”。五眼泉镇自2017年全面推行党员积分制,实行党员积分“三公示”,即集中公示、岗位公示、家门口公示,达到“四亮”效果,即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亮绩效。为全镇党员量身定制“党员身份证”,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员就在我身边,身边党员在行动”。

  面面党旗汇聚成红色的海洋,千余名党员以不舍寸功,不弃微末的干劲,在五眼泉镇各级党组织带领下,争当发展致富的带头人、文明乡风的倡导人、困难群众的贴心人,激荡起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兴产业,优结构!

  青山绿水端来“聚宝盆”

彩色的旅游公路

  产业办起来,农家乐开起来,村庄变成景区,让农民从“生态美”中感受实实在在的“收入好”。五眼泉镇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深耕乡村优势,凝聚多方合力,发展特色产业,奏响当地致富奔小康的“协奏曲”。

  随着体验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养生农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很多能人选择了五眼泉这片热土进行创业发展。

  在广东务工的村民周彪了解到五眼泉镇没有大规模的水果采摘园,果断选择回乡,周彪在九凤谷进场路口流转118.5亩土地,种植了葡萄、草莓、火龙果、西瓜等多种受游客欢迎的水果。水果采摘园带动周边30多名村民就业,农户人均增收1万元。

  这只是村民创业的一个缩影。

农耕文化馆

  该镇鸡头山村,水资源丰富。王孝莲和合作伙伴罗祖荣投资122万元,流转土地55亩,成立皇源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澳洲淡水龙虾繁育、农田稻虾混养模式为主。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宜昌女企业家范琼看中响水洞村的区域位置和生态优势,在响水洞村二组流转土地近百亩,建设亲乡园家庭农场。主要经营生态果蔬、花卉、家禽,水上有机蔬菜试种,农家乐等观光采摘,休闲度假,规划投资2000万元。

  “范琼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她积极投身精准扶贫,给10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送去了鸡苗,养成后按市场价回收,帮助贫困户增收。”村支书马勇告诉记者。

  产业带动乡亲奔富的变化何止这两处。

  2010年4月,宜都市亮亭生态柑橘专业合作社成立,吸纳社员51户,其中党员8户,精品园核心面积220亩,网罗农户950户,5000亩橘园。有柑橘加工分级生产线一条,年加工能力达一万吨,固定资产总投入330万元。每年合作社销售柑橘在2000吨以上,收入400多万元,成员的股金分红和利润返还达40多万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

  在村里的支持下,先致富的袁亮亭并没有忘记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低保户吴泽斌妻子患有脑膜炎后遗症,家庭贫困,袁亮亭便聘请他到合作社一起管理柑橘园。贫困户吴泽斌建房子,他还垫上一笔资金。

精准扶贫墙绘

  百花齐放春满园。五眼泉镇的能人不断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不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处处播撒善良道德的火种,让富裕文明的甘泉浸润每一位乡亲。

  涵五美,积四福!

  文明乡风绘幸福底色

开展胡敌红色精神宣讲

  “胡敌出生于宜都市拖溪河畔杨家坝,于192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宜昌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宜都市第一支部书记,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近日,宜都市五眼泉镇拖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在胡敌烈士纪念馆向游客说道。

  胡敌纪念馆更像一座精神的灯塔,为乡亲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激励乡亲们不断探索“美”、厚积“德”。深受胡敌精神的熏陶,勤美、孝美、净美、诚美、和美,五眼泉的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

全国文明村鸡头山村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经过五眼泉镇历届党委政府接力文明创建,不断夯实村级文明创建的土壤,多年耕耘辛勤培育,2011年,该镇鸡头山村获评宜都市第一个“全国文明村”,2015年,响水洞村也获此殊荣。

  在五眼泉镇,村民们对“五美”文化烂熟于心、立心力行。五眼泉镇在响水洞村打造“五美”文化长廊,建成“五美”文化广场和“五美”文化礼堂,评选“五美之星”。为镇级“五美之星”典型著书立传,出版《“五美”德耀五眼泉》报告文集,坚持不懈用“五美”精神正家风带民风。

五美四福家风文化节

  在文明的背景下,村民素养水涨船高。家谱传福、家训积福、家规惜福、家颜亮福,在五眼泉镇,“四福”新家风文化主题活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吃点哑巴亏,上点闷闷子当,听点冤枉话,呕点碎米子气。”接地气的话语,却是满满的正能量,原来这是鸡头山村刘昌忠的家训。

  刘昌忠有四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下,四家人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妯娌亲如姐妹,相敬如宾,让人羡慕。“家训意在教育儿子们不要怕吃亏,因为吃亏是福;不要怕受气,因为清者自清。”正因为他治家有方,妻贤子孝,家和人缘好,在当地颇有名声,可称之为“土明星”。

  在刘昌忠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寻找家谱,制定家训。该村村支书彭晓柏告诉记者,该村已征集131条家训,收集整理52个姓氏家谱。

  让有德者有得。

“五美之星”故事报告作品集《“五美”德耀五眼泉》

  每年开展“五美”宣传月,邀请“五美之星”走进“道德讲堂”。采取镇农技中心定期一对一农技指导,免费赠送农业生产资料;镇卫生院诊疗免费挂号优惠就医;减免子女幼儿园学费;享受农商行评级授信,免抵押提供5-10万元的低息产业扶持贷款等礼遇举措,累计发放“五美之星”惠农贷700余万元。让“五美之星”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受尊敬、生活中受关怀,树立了乡村文明新风。

鸡头山村家谱墙

  此外,该镇在鸡头山村打造“家风家训”主题公园,建设家训塘、家规廊、家谱墙、家福集、家颜区,让好家风好家训像空气一样围绕在百姓身边。

  为展现相亲相爱的家庭风貌,向村民征集全家福、寿星照、老宝贝婚纱照、新婚夫妇浪漫婚纱照等近百张,在家福集“晒”出了村民的幸福瞬间。

  走进新时代,奋力再出发。从昔日平平无奇的农村乡镇,到今日全国文明乡镇,五眼泉的巨变,在一项项接踵而至的荣誉里,在一个个精耕细作的新产业新业态里,在日新月异的乡镇建设里,更在两万多名乡亲的精神气度里。(三峡日报全媒记者王海益 袁满 通讯员张粲 刘宁)

责任编辑:乔 奇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