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好山好水出好景 和平和美树新风

A-   A+
发表时间:2020-12-07 14:56    来源:宜昌文明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几百年来,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叙说着和睦美好的邻里故事,传承着谦和礼让的文明风尚。

  在榛子乡和平村,一块高悬门梁的“六尺巷”匾额吸引了来往游客的目光,当初村里大力推进民宿农家乐改造,巷子两边的人家为了畅通道路、方便邻里,各让出三尺建房,这个宽约六尺的巷子,便成了“和”文化最初的发源。

  每一个有故事、有韵味的乡村,都有自己的灵魂,魂之根本,就在于文化。

  近年来,榛子乡坚持以“和”文化为主题,丰富精神文明内涵、夯实社会治理根基、引领带动乡村振兴,“和乐、和衷、和气、和谐”的社会氛围不断浓厚,文明新风生机勃发。

  和乐融融

  “两个老辈子年纪大了,他们始终是我最大的牵挂……”。走进榛子乡和平村二组,王立平的名字响彻耳畔,这个年逾花甲的女人,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在好妈妈、好媳妇、好邻居的身份里自如切换,用善良和淳朴诠释着“和”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四世同堂、邻里和睦、朴实和祥”,便是她家最平常、最美丽的样子。

  文明乡风,和字为要。近年来,榛子乡坚持以乡风文明之“魂”,引乡村振兴之“路”,将“和”文化贯穿基层治理的始终,“立”“破”并举,通过人情风治理、“十星文明户”评选、孝老爱亲和扶贫理事会等举措,破旧俗,立新风,不断挖掘文明建设的特色亮点,打造文明新风的特色示范,“家风转化、民风优化、乡风教化”的和乐氛围日益浓厚。

  如今,“和”文化已成为深植榛子群众内心的价值追求,无论是高悬房梁的“六尺巷”匾额,还是一块块精心雕琢的“家风家训”牌,亦或是“和悦广场”、“和乐林”、“和议亭”,无一不渲染着“和”的氛围,叙说着“和”的故事。

  和衷共济

  “我是土生土长的青龙村人,我将始终把服务村民、建设乡村放在第一位”!这是榛子乡产业发展志愿服务队代表甘发君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今年以来,他号召村里的产业能人开办合作社,引导农户发展辣椒、西红柿等产业,人均收入过万元,成了人人点赞的“领路人”。

  如何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志愿服务、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新格局,榛子乡探索成立“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环境保护、理论宣讲、电商扶贫”等五只志愿服务队,辐射带动志愿者1000余人,开展志愿服务百余次。

  近年来,榛子乡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坚守意识形态高地、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凝聚高质量发展动力,讲好榛子故事、传播榛子声音、弘扬新风正气,榛子主流思想文化的“根据地”不断巩固,凝聚人心的“同心圆”不断扩大。

  和气生财

  榛子是农业大乡,蔬菜是该乡的一大支柱产业,更是农民增收、产业富乡的动能所在,如何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实现市场化运作、规模化发展、协会化服务,这是榛子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一大问题。

  “协会成立后,我们将在优化货源配置、平衡收购价格、减少恶性竞争等方面发挥作用,确保产品质量不降、农户损失不少、客户利益不损,年收益可增加500万元以上”,刚当选的榛子蔬菜协会会长李书云对未来蔬菜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榛子乡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先后成立了“产业党小组”“产业协会联盟”“产业人才联盟”等功能性组织,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能人带动,形成了农业产业、旅游服务和康养避暑的融合发展格局,全乡的优势资源不断盘活、发展动能不断转换、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和谐共生

  炎炎夏日何处去,“巷子人家”等您来。走进榛子乡和平乡居,一个平实精致,古典清新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陶罐木箱旧轮胎,石头竹片泡菜坛”,院子里一处一景皆有故事、别具风味。

  过去,村民们出于自身便利,随意垦荒种植、堆放杂物、乱丢垃圾,村庄环境差、秩序乱。近年来,为全面融入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擦亮乡村旅游名片,该乡深入践行“两山”发展理念,坚守绿色生态底色、通过厕所革命、美丽庭院创建、垃圾分类处理、废品循环利用等方式,突出“一院一景”、“一院一韵”,全乡处处绿树成荫,鲜花为伴、瓜果飘香。

  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引发的蝴蝶效应,带来的不仅是乡村面貌的改变,更催生了“美丽经济”,今年以来,全乡旅游接待量达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0多万元,过去藏匿深山人不知的榛子,摇身一变成了游客追捧的“大网红”。(宜昌文明网 通讯员黄青青)

责任编辑:乔 奇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