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如画,沃野处处花。行走在武汉郊野,清丽脱俗、精致典雅、充满浓郁乡愁的魅力村湾越来越多,正在逐步取代人们印象中“灰头土脸”的传统乡村,一个个美丽乡村如一簇簇鲜花绽放在荆楚大地,诠释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意。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创新实施“三乡工程”,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在荆楚大地徐徐展开。
绘蓝图
顶层设计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江夏区童周岭村小朱湾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旧砖瓦铺就的路面、郁郁葱葱的林木、古香古色的农家小院,坛坛罐罐嵌在墙上成了装饰,与魅力乡村和谐一体。这是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童周岭村小朱湾呈现的美丽图景。
小朱湾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失地村”和“空心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如今,小朱湾成了乡村旅游的“网红村”,一批批游人来到这里度假休闲。
是什么让众多“小朱湾”变了模样?这一切源于武汉“美丽乡村”建设。
从2005年开始,武汉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2011年启动新农村建设,2016年开启美丽乡村提升计划,串点、连线、成带建设了6条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生态景观优美的美丽乡村发展带;2017年启动实施“三乡工程”,为美丽乡村拓面提质,2019年实施全域整治、连片打造,沿黄陂木兰大道、新洲桂花大道、蔡甸嵩阳大道、江夏鲁湖田园综合体,打造了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一系列组合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截至目前,市级财政连续8年投入15亿元开展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覆盖401个村湾。
新洲区毛冲村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革故鼎新,换羽新生。今年以来,面对已有的成果,武汉以“归零”心态吹响再出发号角,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根本目标,在前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提升、连片打造、辐射带动、区域示范,实施“23456工程”,通过三年时间,力争打造2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区、3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建设40个以上乡村休闲游示范村、50个以上精致农业示范点和60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构建“点上出彩、面上出新,带上成景、全面铺开”的美丽乡村蓝图。
强化顶层设计,绘美丽乡村蓝图。市、区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完成了63个镇域范围内的村庄全域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武汉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印了指导各新城区农房建筑风貌的《武汉农村建房标准图集》和《农村房前屋后标准图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钱、地、人”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今年9月26日,武汉市组织召开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暨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报告会,邀请浙江省委农办领导围绕《乡村振兴的浙江实践》进行经验交流。
补短板
“四三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蔡甸区消泗渔樵村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是武汉完成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目标,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四三行动计划”收官之年。
武汉市委、市政府定下目标:到2020年底,武汉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现干净、整洁,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以农村防疫为导向,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加强农村厕所管理和粪污管控工作,持续巩固疫情期间农村卫生消杀工作成效,大力清除农村垃圾、清理沟塘河堰、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持续改变农民不良生活习惯。截至目前,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210吨,清理河塘沟渠400公里,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88万吨。
汉南区东荆街郧阳村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以民生为导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4月30日,召开了全市“四三行动计划”推进会,9月17日,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动员部署会议,吹响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号角,印发了《2020年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案》《武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百日攻坚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工作重点,压实了工作责任。
以目标为导向,全力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任务。截至目前,全市1824个村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建立了“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街转运、市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0%以上,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1622个,占比89%,涉及农户59.8万余户;提前一年完成“厕所革命”三年建改任务;全域开展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建成通湾公路505公里,提档升级1032公里;完成精准灭荒2.24万亩;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底,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水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在2019年国务院组织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检查中,黄陂杜堂村人居环境整治,黄陂六指街新博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获得检查组充分肯定,并形成经验作为典型向全国推介。新洲区紫薇都市田园产业融合发展,被检查组建议申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探融合
“三乡工程”激活乡村新动能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猪屎牛粪淌,进村惹人愁。几年前,杜堂村农业种植面积不足40%,务农人口不足20%,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不足5%,其他产业皆为空白。
2017年武汉市启动“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市民下乡”三乡工程建设,给杜堂村带来巨大改变。一小时车程、特色农房、新鲜空气……现在一到周末,杜堂村就“一房难求”。景区与周边418户农民签订协议承租空闲农房,打造高端民宿产业,使户均年收入增加6.2万元。今天的杜堂村已成为湖北“三乡工程”样本。
黄陂区杜堂村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村庄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近年来,武汉市通过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市场化建设,实现农村经济扩面、提标、创效,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精致农业建设。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菜、菌、渔、花、茶”五大优势,大力发展共享经济、休闲养生、扶贫帮困、文化创意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武汉市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1月至9月,全市农产品加工值为1851.08亿元,认定新一届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303家。乡村民宿、康养基地等新业态蓬勃兴起,1月至9月,全市乡村休闲游接待人数1717.5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9.7亿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截至9月,涉农电商交易额累计完成1449.47亿元。
东西湖区石榴红村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谋划打造都市精致农业“武汉样板”。聚力衔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三化”大武汉、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实施,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武汉特色农业,构建具有武汉特色的产业精深、产出精品、经营精细、科技精湛、服务精准、装备精良、文化精粹的精致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重点打造50个精致农业示范点,40个精致乡村休闲游示范村,10条精致农业产业链。
擎党旗
铸美丽乡村振兴之魂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建立大学毕业生后备干部成长链条等措施,为美丽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从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中发展党员。实行“四个一”联系帮扶,落实“一村一策”整顿措施。
黄陂区木兰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东西湖区群力大队。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强化法治进乡村。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要求,通过抖音小视频、创作演出法治文艺作品、宣讲团组织宣讲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创建星级平安村湾,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以及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
推动文明村镇建设。以“双创”“三乡工程”大讲堂、“千场演出万场电影进农村”等品牌活动为载体,推动文明村镇提质扩量。制定、完善行政村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等措施,倡导移风易俗。
建立长效机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成果。将美丽乡村项目建成后形成的资产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各街镇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运行长效管理机制,落实村级组织项目管理主体责任;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提高管理维护水平,多渠道落实管护经费,保证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武汉市将紧紧围绕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武汉样板”这一总体目标,牢牢把握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振兴两大重点任务,从点到面,打造饱蕴乡愁的美丽乡村景观带,重塑乡村魅力,以青山绿水之姿、富强文明之态,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湖北日报 策划:谭本忠 丁朝辉 撰文:张群 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