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清晨,薄雾袅绕的巴东三中灯光点点,嘹亮的国歌声打破宁静。
这是每月月假结束、上课首日的例行升国旗仪式。“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是本次国旗下讲话的主题,一腔家国情怀激荡校园,“做一个爱国的人”在2000余名师生心中升腾。
植根革命老区溪丘湾乡的热土,巴东三中已走过63个春秋。三尺讲台上,该校用好教书育人、以德树人“两把尺子”,引导学生跳出课本,组建学生社团,举办艺术节、体育节,开设论坛、讲座、讲堂,践行文化德育助力精神文明创建,让文明之花绽放校园每个角落。
15个社团15个乐园 百花齐放展风采
“放下书本,走进社团,看似无味的高中生活,却有了别样精彩。”9月刚开学,高一(6)班学生曾玉卿说。他加入了青年干部公益社团,一身红马甲、一顶小红帽,志愿活动成了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陈冬梅是青年干部公益社团的指导老师。她把公益社团比作“一团火”,号召学生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将光和热洒向最需要的地方。和曾玉卿一样,39名学生入社,校园增添了流动的一抹红。
德、智、体、美、劳,哪里薄弱补哪里,巴东三中用“木桶效应”教育学生。秋季学期,该校借助学生社团这一文化载体,组建话剧社、文学社、羽毛球社等15个社团。
15个社团如同15个乐园。各班学生打破班级界限、自由组合,找到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主角!白纸上点墨成画、辩论场唇枪舌剑、运动场以球会友……每个社团都是学生的一方精神乐园。
学生展风采,老师赛教技,一场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活动展开。该校坚持教研教改主线,在“同课异构”中说课、磨课,内练基本功。同时,和松滋市一中、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结成“兄弟学校”,互派教师学习交流,取他山之石攻教学之玉。
“社团是学生创意的梦工场,评课是老师教学的加油站,三中校园文化真正做到了‘发展每个教师、成就每个学生’。”获评“四有好老师”的王祖玉这样阐释。如今,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带来满园芬芳。
每年一节成名片 体育艺术同擂台
2019年10月28日,巴东三中校园一派火热,21支代表队、1200余名师生站成方队,在运动员进行曲中依次走进赛场。这是该校体育艺术节的开幕式现场,此节已陆续举办9届。
舞台上,高一年级唱红歌献祖国,高二年级集体诵读传经典,文化大餐滋补师生心灵;赛场上,短跑、长跑、拔河、趣味比赛,场场精彩,体育精神在传递。4天时间的体育文化节,师生共同收获一个叫“胜利者”的名字。
据介绍,每年10月的体育艺术节已成巴东三中的一张名片。另一张具有纪念意义的名片则是18岁成人礼。“让成长也有仪式感,三中为每个学生敲响18岁的钟声。”8月29日,巴东三中举行2021届学生18岁成人礼,680名高三学生在老师、家长见证下,跨过成人之门。
“我们将让青春之花开得更灿烂、追梦步伐走得更坚定。”距离高考208天的特殊日子,戴上成人帽,李聘浩代表大家在仪式上表达心声。
走过18年时光,成人礼是学生成长的一种冠礼,也是一场集体宣言,留言板上写满了680个名字和梦想,诠释了什么叫“十八而志”。
如今,体育艺术节、成人礼等节庆活动一届接着一届,已成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定动作。“校园节日文化既让传统文化传承不断档,还可以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调动学习兴趣、树立正确三观。”该校负责人说。
论坛讲堂筑精神高地 文化景观美校园
“新冠肺炎是什么样子?”“用怎样的心情对待疫情?”“疫后如何思考未来?”3月6日18时,巴东三中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辅导讲座在线上开讲,一堂网课连着1300个手机屏幕,串起一道“安心宅家里、全力上网课”的精神城墙。
7月13日,一场线下心理健康讲座在复课后的校园举办。90分钟的“开学第一课”,高一、高二1400余名学生从希望信念、安全感、自我心理能量等7个方面,明白了如何进行后疫情时代心理重建,从“心”打开成长新页。
“学校专门组织了心理辅导团队,除了线上、线下讲课,还公布了心理老师电话,师生可点对点沟通,解开心结。”政教主任吴金茂说。学校每年分时段定期举办心理讲座,定制式设计课堂。
打开心窗,让学生拥抱阳光,巴东三中用道德力量打开教育的另一扇窗。据介绍,学校每学期开讲一至二次“道德讲堂”,每堂一个主题,通过系统的道德情操学习,为学生追光前行“点灯”。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好老师不是天生的,巴东三中探索创办德育论坛,由优秀班主任剖析案例、分享经验,请嘉宾点评,在碰撞和共鸣中提炼“班主任工作法”。
“架起爱桥,细心扶持,耐心培养……”班主任杨超风趣讲述修炼记;“陪伴是最长情的爱,用爱温暖和教育学生……”“爸爸式”班主任黄光凤阐述爱和教育的辩证法;“教育不是注入一桶水,而要点燃一把火……”甘当“麦田守望者”班主任连全美细谈教育工作的变与不变……2019年11月,第六届德育论坛上,班主任代表出妙计、碰点子,气氛热烈。
文明花开竞芬芳。课上有讲座、讲堂,课下有论坛,点亮精神光芒、集聚精神磁场,成为巴东三中一道炫目的文化景观。(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曾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