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开展脱贫攻坚摄影展 200组照片讲述扶贫故事

A-   A+
发表时间:2020-10-19 08:45    来源:宜昌文明网

摄影展上,陈益林耐心地给4岁女儿讲解。记者郑岚 摄

摄影展现场。 通讯员吴建军 摄

  悬崖峭壁上凿出幸福路,贫困户搬进新家迎新年……一幅幅照片将观众拉进大山深处,触摸脱贫攻坚最感人的瞬间、最执着的面孔和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今年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由宜昌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扶贫办、市文联主办的“决胜2020——告别贫困 奔向小康”宜昌市脱贫攻坚摄影展在夷陵广场开展。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6.3万户44.25万人,减少到现在的339户681人,贫困发生率由16.3%下降到0.026%,全市24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场200组照片,再现了这组数字背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扶贫成效。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现场的每一组照片都让人震撼,直击人心!”展览现场,陈益林、孙萍夫妇带着4岁的女儿和众多市民久久驻足,“聆听”宜昌扶贫故事。

  摄影展将持续展出至10月25日。

  “悬崖村”开进了轿车

  “村是‘悬崖村’,路是在悬崖上修起来的。不是亲身经历,永远无法想像,这条路对深山里的贫困户意味着什么。”跟踪拍摄三年,在摄影展现场看到自己的作品《五峰长茂司村穷山窝变成幸福窝》,杨威还是激动不已。

  五峰全境皆山,长茂司村是大山深处的深度贫困村。“全村300多贫困户,多数在茶丘。”杨威介绍,茶丘是合并前的自然村,最高海拔1900多米。从河谷到山腰,垂直落差800多米,茶丘就像挂在悬崖上,从没见过小轿车。全村就一条仅能过一人的傍山险路,茶丘人上午采茶,中午就得背茶下山,天黑才落屋。

  要致富,先修路!修路之初却并不轻松,被征用了山林或田地的群众强烈反对。“没有路,住在这里的后代就没有出路。”村里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终于,“反对户”松口了。在市粮食局、残联和保密局的帮扶下,在交通部门的全力支持和技术指导下,2016年春,茶丘建成了历史上第一段硬化路——岩巷子公路,全长2.7公里。路通那天,群众自发买来鞭炮庆祝。当年“7·19”特大暴雨袭击,新修的路垮得一塌糊涂,两个月抢修复通后,长茶公路被纳入五峰全县规划,硬化路有望直通村组。

  2017年夏天,暴雨再袭,路又垮了。村支书左青松发动30多名党员带领群众灾后自救,积极争取帮扶单位再支持。在半山腰的一处临崖路,前后不足300米,有7个“回头线”,年过六旬的余凤伍至今仍记得“惊魂一幕”——为打通路基,左青松连人带摩托车摔下了悬崖,幸亏挂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才保住命,腿上被戳了个血窟窿,被人抬回家足足躺了3天。

  修了毁,毁了又修。4年来,总长约10公里的硬化公路顽强地向茶丘深处延伸。岩巷子公路修通后,再也没有发生一起矛盾纠纷,茶丘村民全部义务出工修路。

  路通了,茶丘活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木工李发庆买来一辆农用车,带领30多户贫困户改造危房,茶丘破旧的老木屋焕然一新;深度调整产业结构,贫困户张军养殖山羊年入7万多元,刘孝堂养了8只羊也收入翻番……茶丘的乡亲随全村顺利整体脱贫。

  “如今,长茂司村更多的产业路、旅游路和山水田林路越织越密,总里程近30公里,全村人均纯收入直奔万元。茶丘人接连添置了30多辆小轿车。”杨威说,工作虽然变动,但自己会持续关注这里,用镜头见证长茂司村的路越走越宽。

  古稀老人的脱贫蜕变

  “老人旧屋新居每个空间前后对比照片,直击人心。一户人居的改变,就是中国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奇迹的缩影。”站在《古稀老人的脱贫蜕变》组照前,湖北诚昌律师事务所赵青枝律师不由感慨。

  “山大人又稀、山山像屋脊、中间三条溪、三坪一筲箕。”这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璞岭村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璞岭村海拔1500多米,地处偏远,山高路远,信息闭塞,是典型的高山贫困村。

  如何记录扶贫攻坚?职业摄影人王双跃决定深入长阳最偏远的贫困村,记录人们生活的变迁。尽管做了思想准备,2015年第一次到村里,见到当时已年近七旬的唐本一夫妇居住的低矮茅草屋时,他还是被震撼到了。前后五年,往返数千公里,他用图片记载了古稀老人的生活变迁。

  此前,唐本一一家5口挤在低矮的茅草房中,全年守着40度的坡地种点苞谷土豆,一年上头挣不到3000元钱,生活十分贫困。然而和其他村民一样,老人的“保守病”严重:宁可守着几分薄田种庄稼,也不肯轻易尝试发展其他产业。通过三年精准扶贫,在村党员干部的贴心引导下,老唐逐步转变观念,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领下政府发放的中药苗,起早贪黑栽了两亩地,当年就收获了4000元。第二年,老两口继续发展独活、贝母、重楼等药材18亩,收入逐年增长。2015年上半年,唐本一决定搬出草屋建新房,村领导和党员联系人前后多次到他家商量新房选址、房屋设计、材料运输、资金筹措等事宜,并按相关政策补贴3万元。

  2015年8月16日新房开始动工,2016年2月22日全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房,当年还杀了两头大年猪。现在讲起新房子,唐本一就滔滔不绝,满脸的幸福,逢人就说:“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真好!”

  《古稀老人的脱贫蜕变》还入选了“脱贫攻坚精彩瞬间”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行走中国”全国摄影大展。“作为一个职业摄影人,用镜头捕捉扶贫攻坚如何改变贫困户的生活,是我的义务。”王双跃说。

  大山里的致富领路人

  “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像他们一样帮助别人。”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罗官章带领乡亲们在田间地头的身影,成为摄影展现场的亲子教育打卡点。

  “老人扶贫日记上写着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十个字,和他年近八旬依旧深入田间地头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记忆犹新,所以我用镜头捕捉了这些细节。”宜昌本土摄影家李风谈起两三年前的这组作品依然为之感动。

  拥有60多年党龄,曾在海拔1700多米的牛庄乡当了13年“一把手”;他带领群众开山劈路,“划旱船修电站”,创造了闻名全省的“牛庄精神”,获得省劳模称号。1997年,罗官章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

  “在任上的那些年,我们解决了乡亲们的‘粮袋子’,始终没有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老百姓吃饱了,荷包是瘪的。”多年来,罗官章始终对乡亲们有种“亏欠”感。

  “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退休后,罗官章放着县城房子不住,毅然返回老家住木板房,引导农民转观念、学技术、闯市场、调结构,先后尝试了10多种药材、烟叶和蔬菜的种植。经过乡里推广,最终形成了烟叶、药材、蔬菜三个支柱产业。九里坪村农民杨绪超三兄弟,住的是茅草屋,轮着穿一双破球鞋。1999年初,罗官章登门动员他们种天麻,帮助贷款3000元,并免费提供部分菌种和技术指导。当年,三兄弟净赚1万多元,将茅草房换成7间砖瓦房。8年后,杨绪超又建新房,还买了电视、冰柜、太阳能热水器等。据统计,19年间,跟着罗官章种烟叶、药材、蔬菜的1500多个农户,累计增收5.1亿元。

  “宜昌贫困人口规模在全省居第四。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开展脱贫攻坚战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积极配合,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我市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脱贫攻坚总攻号角已经吹响,全市还有6710户16694人脱贫监测户(边缘户)需要巩固提升。通过照片记录宜昌如何奔向小康,只为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确保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唐厚胜表示。(三峡晚报全媒首席记者郑岚 通讯员张鹏)

责任编辑:乔 奇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