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志愿者为城市擦亮文明“底色” 为群众幸福“加码”

A-   A+
发表时间:2020-10-09 09:41    来源:鄂州文明网

  风景从来不只是在远方,更在眼前的生活和日常。

  小区杂物不见踪影,庭院景观为一方角落增加了生机和美感;老街巷规划了停车位,老街坊遛弯不再被车“占道”;孩子们聚在社区“课堂”写作业、画画、唱歌……这风景的背后,离不开湖北省鄂州市全体志愿者无怨无悔的辛勤付出。他们有的是党员干部、有的是普通市民,他们用涓滴之力,汇聚全民创建的汪洋之海,让巩固创城成果从“单打独斗”转向“并肩作战”,开出最绚丽的文明之花。

汀祖文化艺术志愿服务队员集中宣誓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图片来源:鄂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心手相连 党员“双报到”为社区建设添活力

  社区是文明创建的重点,也是难点。

  “长江天下小区14栋和15栋之间的下水道因长期未清理,淤堵严重。联点共建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下沉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会同市城管委前往小区实地勘察,不到一周时间,小区的污水管网进行了更换。”江城社区党委书记许红艳说,各界力量的参与,有利于社区文明创建工作难点的突破。

  恒通小区广场边月季花、三角梅娇艳欲滴。这里,曾是一片垃圾。而今,垃圾堆变身小花园。这背后,是市委政法委等4家联点共建单位的倾力支持。为改善小区环境,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市委政法委等4家联点共建单位积极协调,为小区申报改造项目。从此,小区“脱胎换骨”,展露新颜。

  对接“点对点”,画好共建“同心圆”。今年以来,鄂州市全面铺开“双报到”工作。鄂城区推动全区1000余名在职党员干部到33个社区报到,共同参与文明创建,为创城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时,鄂城区创新方式,对城区33个社区103条背街小巷,按照“三级包保责任制”配备人员力量,即区直部门一名干部任巷长,一名街办督导员、一名城管队员、一名社区“两委”和一名网格员,做到“巷巷有人管、事事有人问”,形成治理合力。“巷长”主要做统筹协调、联络督促的工作,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前台”。

  观澜巷周边分布着1所中学和4个居民小区,人流量较大,流动菜贩多是这条巷子管理的“难点”。缪文兵是区司法局局长,他负责观澜巷和观澜南巷两条背街小巷。每天,他都会在早晚高峰时期巡查路面。

  巡查中,他逐家逐户上门,跟门店店主沟通,让店主腾出一块地方,让菜贩进店售卖,店主适当收点费,让店主和菜贩实现双赢。

  在管好这条巷的同时,缪文兵还充分发挥司法部门职能优势,与社区一起,在观澜南巷,以道路两旁的展板打造“法治一条街”,以短言警句为主要形式,内容涵盖宪法、综治维稳、扫黑除恶等方面,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如今的鄂州街巷,在巷长和社区、居民共治下,干净、整洁、宽敞。走在巷子里,居民不再步履匆匆埋头赶路,而是放缓脚步,深吸一口气,静静地感受这深巷里点滴的别样精彩。“现在周围环境一天比一天好,大家生活得有滋有味。”澜湖社区居民廖长凯道出心里话:“党员干部们的付出,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我们真心为他们点赞。”

  创城中,党员干部奋战在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治理、社区改造提升等主战场,舍小家、顾大局冲锋一线。

  截至目前,全区社区各网格、小区、街巷片区与联系单位、“双报到”党员开展活动35场次,1000余名党员干部志愿者“沉下去”,整治清理50个小区、60条背街小巷、发放文明创建宣传资料6万余份,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3000多处。

  奉献与回馈,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最好注脚。鄂城区探索“爱心银行”制度,制订志愿者星级管理和褒奖制度,制定四星级以上志愿者享受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礼遇优先制度。

  “给志愿者一点回馈,呵护他们的公益热情,让这种精神在人与人之间传导,由小到大不断集聚,从而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程度。”鄂城区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全民参与 众人拾柴火焰高

  志愿服务是引领社会风气的一面旗帜,彰显着一座城的进步与文明。

  “先画个半圆,再画个三角形,你们看这像什么?像孙悟空!”周末,东塔社区“四点半课堂”充满欢声笑语,社区志愿者陈佳正在指导20多名小朋友画画。课堂中,社区的工作人员还给小朋友和家长讲解垃圾分类、文明养犬、光盘行动等小知识。陈佳表示,希望通过开展“小小的人小小的画”亲子绘画活动,倡导文明和谐新风。

  前不久,澜湖社区62岁的老党员周刚顶着烈日,送3副围棋到社区来。“听说‘四点半课堂’开设了围棋培训班,这是送给孩子们的。我会下围棋,如果有需要,可以免费教他们。”

  “四点半课堂”是社区常设的公益项目,这里不仅提供免费的学习活动场所,解决居民孩子无人看管的困难,同时,社区还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居民成立“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为孩子们进行绘画、剪纸、围棋、书法等兴趣课辅导。

  如今,把社区“能人”动员起来,在“家门口”为街坊邻里提供美术、舞蹈、剪纸、烹饪、法律咨询、健康讲座等方面的志愿服务项目,成为了社区的一种“时尚”。向上向善的力量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人们向这些志愿者靠拢、看齐,共同以志愿之名,汇聚出一条爱心的长河。今年,省冶建小区启动改造工程,小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69岁的居民尹望元,看到日益美丽的家园欣喜不已,主动申请当志愿者,负责小区“门前四包”。

  “作为社区一分子,我们要争当创城的‘主角’,不能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他说。

  暖意在延伸,文明在传递。“红马甲”们以志愿服务的善行义举,不断激活城市文明“暖心”密码,让鄂城成为一座洋溢温情、充满大爱的城市。

  今年6月,汀祖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挂牌成立,以党风政风带乡风民风家风,在华伍村率先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

  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9支志愿服务队,各具特色。他们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农家小院,用“乡土话”讲出“大道理”。这种不拘形式、乡土气息十足的末梢宣讲文明创建活动,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后,立足志愿服务活动,发动群众参加各类志愿团队。目前,鄂城区区级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10支志愿服务分队;乡镇街道、区直单位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村(社区)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分队。

  群众“点单”,实践所“派单”,志愿队伍或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一套供需精准对接制度在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初步建立。“文明实践活动不能满足于被动接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介绍,他们还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定向 “制单”,满足群众需求,“升级”文明实践活动。

  聚民心,倡文明。截至目前,鄂城区建设了1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这些阵地成为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影响一座城。至目前,鄂城区注册志愿者达7.8万余人,先后涌现出祝光贤等一批在鄂州市乃至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服务品牌。这些志愿者正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携手打造志愿之城,让“志愿红”成为鄂城又一张靓丽名片。

  “动员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受益,这是我们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坚持的工作导向。”鄂城区委书记刘厚文说:“我们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用文明装扮城市、温暖城市,让城市成为文明的载体。”

  汇聚洪流 慈言善行润一座城

  一缕阳光,温暖一片土地;一份善行,引领一种精神。

  9月22日上午,党员志愿者周重书背着工具包,到考棚社区“上班”。打开周重书的工具包,锤子、起子、钳子等工具一应俱全。“这些都是老周的宝贝。”居民李先生介绍,周重书是大家心中的 “周百通”,几年前就开始义务服务居民,“垃圾通道堵了,他顶着恶臭钻进去疏通。”在周重书的影响下,社区居民自发成立志愿服务队,其中,成员有30多人,大部分是退休老党员,在社区掀起一股“红流”。

  社区书记介绍,该社区属于老旧社区,没有物业管理,100余名社区党员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社区积极组织发动,陆续成立了9个志愿服务队伍。正是众多志愿者无私的奉献,才使鄂城这座古城变得越来越有魅力。

  71岁的老党员吴运良,住在棉花小区。他是江城社区“五老”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每周三,是吴运良在社区值班的日子。社区有纠纷,他都会第一时间进行调解。凭着老党员的担当,社区居民都信任他,对他敞开心扉说烦恼。棉花小区有20户居民搭建联排车库,另还有一户居民占用安全出口通道做门面。随着“40工程”的有序推进,小区内的违建要全部进行拆除。刚开始,这些居民很不配合。吴运良从熟人余后捌开始,每天上门做做工作,俩人一谈就谈到凌晨转钟。半个月里,吴运良跑了20多趟。

  功夫不负有心人,余后捌思想上终于有了转变,他率先拆除了自己50㎡的车库。看到余后捌的变化,其他居民也纷纷行动起来,配合“40工程”拆除了违建,让出了公共空间。城区社区依托离退休党员、社区党员、驻点单位在职党员,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并始终践行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喜有人贺”,积极回应居民需求,做群众的贴心人。

  8月23日,在凤凰街道文汇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新亮相的“鄂州好人”“鄂城好人”展板,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这个近2米的展板上,分别讲述道德模范、“鄂州好人”“鄂城好人等荣誉称号获得者的事迹。

  大美鄂城好人多。“鄂城好人”作为鄂城一张闪亮的名片,诠释着鄂城人杰地灵的美好人文气息。

  如今,这些平凡人的闪光故事汇聚成让人敬仰的向善正能量,滋养着社会正气的土壤。

  鄂城,这座和谐幸福的志愿之城正在崛起,7.8万名志愿者,已成为鄂城文明创建的“靓丽名片”,为文明鄂城注入源源不断的爱的动力,凝聚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鄂州文明网综合)

责任编辑:万敏健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