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节目洗涤心灵,襄阳故事感人至深。
9月28日,在激昂的国歌声中,襄阳市“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拉开帷幕。通过互联网,我市百万学生共同观看了这堂特殊的思政课。朗朗诵读之声在主会场报告厅及各地各校的教室里回荡。
《听习爷爷的话》《春晓》《诫子书》等我市原创优秀“双读”节目作为暖场视频进行展播,带领学生们回味经典,温故知新。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由23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带来的《襄阳歌》吟诵表演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站在第一排个子最小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其他学生是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学生,大家身着古装,精神饱满地吟诵。“萧楚女是谁?红烛精神又是什么?”通过大屏幕,全市师生跟随昭明小学学生贺宇泽一起“云参观”了萧楚女生平展厅。“乍一听,以为萧楚女是位楚楚动人的女性,其实他身材魁梧、方脸宽额,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贺宇泽的介绍让大家直观地了解了这位襄阳的革命烈士。
灯光暗下来,两名师生走上讲台,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展现了襄阳抗日女英雄杨威以改名明志,决心抗日的心路历程。隔着时空,宣讲员带领学生们向八十多年前的杨威发问:“此去欲何?”宣讲员代杨威回答:“闹革命打鬼子,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铿锵有力的声音,仿佛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中场访谈中,襄阳五中教师丁治东作为思政教师代表接受主持人采访。他说:“思政课的目的就是铸魂育人。作为思政课老师,自身素质要过硬,在课堂上贯穿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等,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战疫教会了我们》辅导报告中,一帧帧战疫英雄的照片在大屏幕上翻过。辅导老师讲述了一位学生的妈妈抢救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故事。这位学生的妈妈是市中心医院医生,在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她用生命挽救生命。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奉献故事,引发广大师生强烈共鸣,许多学生眼中泛起了泪花。“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在30多名中学生的带领下,大家集体起立,齐诵《少年中国说》。伴随着激情昂扬的诵读声,本堂课程落下帷幕。
一堂思政课,育人大舞台。课程结束,全市师生广泛热议。
“这堂课精彩且成功,襄阳元素用得非常好,讲的襄阳事,抒的襄阳情。其中萧楚女、杨威的事迹等都是发生在襄阳的故事,《襄阳歌》歌颂了襄阳的好风日。整堂课做到了有信、有情、有理、有力、有美。”市三十六中思政教师安良海在看完整堂课后说。
襄阳四中语文老师李丽说,这堂课用襄阳抗战及抗疫英雄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襄阳四中高一(17)班学生庞非池说,本堂课在讲到抗疫历程时,自己眼前浮现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上门登记的社区工作者、在路上执勤的公安民警、给居民送菜的“红马甲”志愿者等。
诸葛亮中学八(6)班学生王振云说,整堂课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杨威的故事,杨威年纪轻轻却有一颗勇敢的心,牺牲前还高喊“祖国万岁”。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一堂课也让老师们更觉重任在肩。在采访中,许多老师分享了如何上好思政课的经验。
昭明小学教师方颖说,昭明小学将每年的四月份确定为革命教育活动月,依托学校的萧楚女生平展厅,把“讲萧楚女的故事”打造成品牌思政课。
诸葛亮中学思政教师马川说,在日常教学中,她十分注重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授课内容紧跟时事,运用丰富的形式提升讲课的效果。
市三十三中老师丁克樊说,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同样有责任将思政课带进自己的课堂。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小孔成像时,她会讲到《墨经》,让学生了解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这一现象的记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一堂充满襄阳元素的思政课,讲身边的故事、展现身边的英雄,既有思想性,又有亲和力。多所学校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公开课为蓝本,不断创新形式,用“接地气”的思政课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入脑入心,真正把个人的成才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建设者。(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熊秋野 通讯员 周晏安 邹云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