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向善力量 十堰创建惠民让城市更有温度

A-   A+
发表时间:2020-09-17 10:23    来源:湖北文明网

 

  志愿者开展宣誓活动。 

  抗疫一线,他们是生力军;文明创建,他们是急先锋。

  “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作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者,湖北十堰的志愿服务队伍秉持服务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共创文明城市,用新时代文明实践诠释无疆大爱。

  积极抗疫,守护万家安康 

  病毒无情,车城有爱。 抗击疫情,志愿者在行动!

  “统筹 ‘战疫’‘创文’,将疫情防控和文明创建紧密结合、一体推进、互促共进,奋力实现创文和战疫双胜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号召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有序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以前是十堰地震救灾大队志愿者,有6年志愿服务经历,想加入十堰青年防疫志愿者突击队。”“我要加入志愿服务队,请给我分派任务。”……

  1月25日,团市委发布十堰青年防疫志愿者突击队招募令,短短1天时间,近2000名青年志愿者踊跃报名。与此同时,各县市区、各系统也迅速成立300余支青年志愿服务突击队。

  “我也要当战疫志愿者,干不了活,我捐点款。”2月2日,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来到竹山县柳林乡疫情防控指挥部,将1000元现金交到工作人员手中,嘱咐工作人员 “哪怕是给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买一桶大碗面也行。”

  中国好人、湖北省道德模范马列在疫情期间不仅自己为抗疫捐款,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负责抗疫急需物资的申请、转运、分发。

  “我请求到抗疫一线去,哪怕帮忙搬运点货物,只要能出上力就行。”疫情发生后,“荆楚楷模”、十堰“信义哥”曹国宏拖着病躯来到茅箭区武当路街办韩家沟社区报名当志愿者,连续两个月坚守交通路口。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乐于奉献不怕吃苦。”抗疫期间,张湾区红卫街办居民何家兴一家5人都坚守在抗疫一线。

  战疫中,很多夫妻、父子、母女、姐妹、兄弟、爷孙,甚至全家一起上,人人争当志愿者。“志愿红”成为十堰抗疫的生力军。

  从大年初一开始,全市志愿者冲在防疫一线。“楼栋安保员”“物资配送员”“体温登记员”“信息调查员”“心理疏导员”“疫情宣讲员”,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志愿者就出现在哪里。

  疫情防控中,冲在最前线的“红色力量”,是一群群党员志愿者。

  “华悦社区党员突击队员全员到岗”“铁三处社区党员突击队员全员到岗……”疫情防控关键期,我市第一时间下发通知,致信党员干部,组织引导市直7000多名党员志愿者闻令而动、向难而行。他们把“红色堡垒”建在社区、村,把党员志愿者分类组织起来,构筑起社区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

  疫情形势好转后,志愿者们的服务重点又迅速转向脱贫攻坚、春耕生产、医疗回访、心理疏导等方面,全力帮助各地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疫情期间,全市新增注册志愿者3992人,新增志愿服务组织29个。保障群众健康、推动疫后重振,广大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出了精彩答卷。

  助力创文,传承向善力量 

  一缕阳光,可以温暖一片土地;一份善行,可以引领一种精神。

  为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我市涌现出许多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他们以平凡的人生实践,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活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期,十堰城区主次干道交通路口,都能看到交通志愿者的身影。

  “你好,这里是非机动车停止线,请不要过线停车……”9月12日早上7时30分,人民路柳林岗附近,文明交通志愿者刘星拿着小红旗,维持着非机动车道的秩序。

  每天,成千上万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交通路口、车站、机场、学校、敬老院、孤寡老人家中,活跃在城市的街头巷尾。

  湖北医药学院怡敏义务支教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1年11月,由 “中国好人”陈怡敏教授牵头组建。今年上学期,了解到一些农民工子女在家学习有困难,队员们便自发为他们进行线上教学。他们不仅在学业上为孩子们提供帮助,还会在课后与学生谈心交流,讲解防疫小常识,帮助孩子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

  9月6日上午,张湾区红卫街办袁家沟社区一群身穿迷彩服的志愿者走上街头,有的捡拾垃圾,有的清理野广告,有的开展文明劝导……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75岁,是袁家沟社区“老兵护卫队”志愿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退役军人。

  “创文是每个人的事,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工作可以退休,但退役军人的身份不能退休,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更不能退休。”今年74岁的退役老兵刘金文说。

  “万家红”志愿服务队、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山盟救援志愿服务队……据统计,目前全市有30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58.7万名注册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正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携手打造志愿之城,让“志愿红”成为十堰又一张靓丽名片。(十堰日报记者 兰瑞文 纪枫波)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