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18时许,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雨过天晴,抬头可见火红的晚霞挂在对岸的朝东岩山头。
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监测点位于沙子坝滑坡体对岸,州消防救援支队通信员徐朋伟立即起飞无人机,先探滑坡体,再沿着河道飞行约1公里,向沙子坝滑坡应急处置指挥部回传实时画面。
此时的指挥部,大家紧盯屏幕:滑坡体上方有轻微泥土塌方,但总体完好;四周山体并未出现明显位移。
“我们挺住了!”众人长舒一口气。
7月17日发出预警,21日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26日险情初步得到控制。鏖战沙子坝滑坡体,每一天、每一刻都在争分夺秒。
千钧一发生命至上
险情得到控制,村民陈国寿第一时间电话告知地质灾害义务监测员陈光明:“如果不是你,我们可能命都没了。”
7月17日,暴雨如注,地上的水流也急。陈光明反复在数个监测点间巡逻。15时许,他发现村组公路上有4条裂缝,每条大约5厘米宽,他立刻拍照传到全乡“地质灾害监测员联系群”里。
陈光明又仔细查看,发现裂缝沿着公路一直延伸到路边的地里,大约有50米长。他心想“大事不妙”!
16时40分,屯堡乡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勘测,村民陈国寿也上报自家房屋开裂的情况。
17时许,该所技术人员预判滑坡的可能性很大,屯堡乡立刻组织马者村影响区内群众撤离。
情况万分紧急,时间就是生命。
驻村“尖刀班”立刻通知全村党员,挨家挨户撤离群众,陈光明也跟着挨家挨户劝。
同时,恩施市委、市政府紧急成立专班,并于第二天派专家实地勘测。专家勘测后发出预警,周围其他6个村也有较大可能发生滑坡。
17日,撤离马者村群众130余人;18日,撤离周围6个村群众近300人。
19日清晨,州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带着专家、技术人员赶赴现场查看险情,“肉眼能够察觉到山体在动,下去时公路完好,上来时公路有裂缝。”州应急管理局局长程飞回忆。
19日中午,恩施市紧急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当晚,州委书记柯俊赶赴现场,与省应急管理厅相关领导在田凤坪村一户可观测滑坡体的农家会合,决定提级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应急处置指挥部。
省应急管理厅紧急调度安能集团应急抢险工程队、省自然资源厅和水利厅专家赶赴恩施。
州应急管理局紧急调运7顶帐篷、187床棉被、147张折叠床,快速运至屯堡,使49户175名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的撤离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21日凌晨5时30分,山体大面积滑坡,150万立方米山体滑入清江,形成堰塞湖。
因预警及时、撤离一人不落,群众无一人伤亡。但堰塞湖威胁着下游大龙潭水库,更威胁着州城;回水还威胁着大峡谷景区云龙地缝景点。
21日上午10时,应急处置指挥部经过科学论证,决定以水治水。下令云龙河水库开闸放水,用水流把堰塞体冲开一个缺口,堰塞湖以每秒约200立方米的流量泄流,水位缓慢降低,险情得到初步缓解。
争分夺秒迎大考
缓解,并不意味着控制。如果再次滑坡,险情会加剧。
21日,省、州气象专家预测,25日夜至26日上午有强降雨。
大家的心又揪了起来。此刻在滑坡体上方约150米处,有一个蓄满2万立方米水的堰塘,西北部还有一条小溪。堰塘渗水和溪流冲刷,都是巨大隐患。
21日,又是大雨倾盆,阻拦西北部小溪的拦水坝正在紧张施工。指挥部担心安全,命令正在施工的恩施市应急管理局局长何荣、屯堡乡水利中心职工李佳、管道施工商张桢暂时撤离,雨停后再施工。
万一强降雨提前到来、万一溪流冲垮山体……都是党员的3人一合计,决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施工。
何荣抽调技术人员在周围监测,一旦发现险情立刻撤离。
自19日赶赴现场后,何荣从指挥部至滑坡点1.5公里路,每天要走无数趟,脚后跟磨破了皮,加之长期雨水浸泡,严重化脓,但他咬牙坚持;张桢双手因连日泡水又搬水泥,虎口处成片裂口,一碰水就钻心地疼……
25日18时许,工程完工,溪水被拦住,3根直径约3分米、长约1.7公里的管道把溪水排入清江。此前,州及恩施市应急部门紧急协调2台大功率抽水机连续作业20小时,抽空了滑坡体上方堰塘里的水,消除了悬在头顶的危险。
气象预报中的强降雨正在逼近。大家争分夺秒,严阵以待。
指挥部组织各作战组每天早上会商部署任务,晚上总结督办,一天一调度:
相关专家统一组成技术组,汇总现场查看、气象、水文等信息,给出科学处置建议;
州应急管理局牵头组成抢险救援组,按照前线所需,统筹调配应急抢险车、应急通信保障车、照明设备、液压破拆工具、气象观测车、无人机等设备。
武警官兵、消防战士、公安特警也来了,他们在滑坡体四周战斗,为受影响山体盖油布,避免雨水渗漏;值守每一个卡点,劝返行人车辆……
当地干部、“尖刀班”成员、基层党员包村包户,安置撤离群众,疏导群众紧张情绪,时刻准备应对险情。
25日傍晚,沙子坝异常闷热,但雨迟迟未降。
26日清晨,大雨突降,山体流水冲刷滑坡处,上游来水冲刷堰塞体,监测点的摄像头实时回传画面至指挥部。
至当日18时,马者村降雨量达50.6毫米,堰塞体水流变宽、流量加大,堰塞湖内24小时水位下降5.5米;17个专业监测点和人工巡查发现,滑坡体并未出现明显位移。
本次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的第一次考验,挺过去了!
举一反三标本兼治
“目前,滑坡体比较稳定,第一阶段工作完成,即将转入灾害治理和灾后恢复重建。”7月27日9时许,指挥部发出新的指令。
山体如何治理?群众如何恢复生产?受影响的道路如何修复、改线?
8月1日,天气晴朗。滑坡体西北部的小溪已被拦水坝截住,3条黑色管道穿过山林,将水流直接引入河道。
村民腾忠一家7口人在临时安置点居住,虽然没来得及抢出家具,但政府紧急给他们调来了折叠床:“挺过这段日子,就可以在吴家湾修新房了。”腾忠说。
吴家湾离他们的原居住地不远,地质结构稳定,也便于恢复生产。“目前加紧规划土地,将出台政策,帮助转移群众安居。”屯堡乡负责人雷世军说。
综合治理的蓝图也正在加紧绘制:
恩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在完善边坡治理方案。目前,已开展应急勘查,协调技术专家在马者集镇区域完成3条物探剖面,形成集镇地质结构分析初步成果,调集4台钻机于7月25日进场钻探。
目前,地表排水、专业监测等近期项目施工已落实,正启动S排导槽、护坡工程、分级支挡工程等中期实施工程,下一步将进行农田整理与生态修复等远期实施工程。
恩施市相关部门还联手作业,着手摸清当地地质、水文结构,划清地质灾害影响区域,然后将该区域内的群众搬迁安置,区域外的群众逐步恢复生产。
深入进行地质灾害知识科普也提上日程:搜集整理相关宣传资料,组织村干部和驻村“尖刀班”成员挨家挨户宣传。
路基路面破坏严重的233省道,是通往恩施大峡谷景区的重要通道,恩施市正加快实施省道改线重建工程,并修复其他道路。(全媒体记者 何冶 通讯员 陈发志 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