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片,一天三次。”在药盒上写好服用剂量后,武汉市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佐民将一些药品,送到了78岁的方统荣老人手中。
方统荣患有胃病和高血压,住在东湖高新区滨湖街方咀村湖边,上周强降雨导致湖水上涨,她和湖边20多位村民家里的房子大量进水,被转移到了村里的安置点居住。
“85-152,高压高了一点,您记得按时吃降压药。”来到方统荣住的安置点,听到老人说自己患有高血压,李佐民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电子血压仪,蹲下身为老人测量血压。感觉血压仪数据没有测准,他连着蹲了五六分钟,又测了第二次。
医生为方统荣老人量血压 图片来源:武汉晚报 记者徐锦博 摄
临行前,李佐民送给方统荣一些治胃酸、防蚊虫叮咬等用途的药品,嘱咐老人按时按量吃药。看到老人住的一楼有蚊子飞过,他停下脚步,转身对滨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说:“这里蚊子多,最好多做些消杀,经常来看看老人。”3位随行的武汉市疾控中心专家,也上前为老人讲解了汛后家中消杀的基本医疗知识。
48岁的李佐民在武汉市一医院工作了26年,疫情防控期间,他在江汉大学方舱医院奋战了一个多月,参与了800多位患者的救治工作。
汛期来临,武汉市卫健委在各区组建了防汛卫生应急工作队。李佐民成为了武昌片区的医疗组长,每天都会前往武昌、洪山、江夏、东湖高新区等区的三四个防汛安置点,为那里的居民送医送药,讲解卫生保健和防疫消杀等知识。“不管是防疫还是防汛,都是临床工作的二次延伸。责任重大,防汛持续多长时间,我们就会坚守多久。”李佐民说。
“跟着他们这些老医生,我们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李腾龙是武汉市一医院皮肤科80后医生,曾和李佐民一起在江汉大学方舱医院救治患者,老医生的敬业让他记忆犹新。汛期时,考虑到遭遇水灾的居民和防汛工作者蹚水后容易引发皮肤病,李腾龙主动请缨,成为了武昌片区防汛卫生应急工作队队员,两人再次并肩战斗。“作为一名年轻医生,有需要我们就要上。”
从武汉市卫健委了解到,武汉市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提升至二级后,武汉市15个区的卫健局第一时间成立了防内涝突击队、防疫队和医疗队,每支队伍约20人。此外,武汉市卫健委委属医疗机构和其他单位成立了5—10人的防内涝突击队、20人的医疗队。这些队伍里的专家和医生至少有1300余人,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基本上都参与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链接>>>
防汛健康科普
汛期时,如果遭遇洪涝灾害,水中容易受到细菌、寄生虫卵等的污染,接触后会引发各类疾病。
武汉市疾控中心专家熊月琳提醒,工程建设、抗洪抢险、防汛工作者等人群在下水作业前,一定要穿上手套、胶鞋进行防护。
武汉市疾控中心专家周良才告诉记者,如家中进水,市民需等到积水区域放干后再进行消毒消杀。消毒时,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一般来说,84消毒液的使用浓度是200-250mg/L。(长江日报 记者徐锦博 黄琪 通讯员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