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两江大堤上,留下过一代又一代守堤人的脚印和身影。今年,大堤上担当大任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在武汉,有一批“90后”守堤人,他们站上父辈曾经奋战过的地方,用年轻无畏和责任感,在风雨中守卫大堤,守卫武汉。
迎着大暴雨为巡堤开路 23岁小伙守险段心不怵
徐国栋正在巡堤 图片来源:武汉晚报
7月8日上午8时,武金堤上大雨初歇,风势却没有减弱。巡堤归来的徐国柱放下手中长竿,转身拎起沙袋,铺在哨所旁一处湿洼地上。这是他参与群防上堤的第4天,他和小队成员驻守武金堤杨泗矶险段,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巡堤,吃住都在一个简易集装箱里。
23岁的徐国柱是青菱街横堤村改制集团公司的监事。5日,按照洪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部署,他成为青菱街第一批上堤驻守的青年突击队员。
巡堤耗费体力,近1公里的堤段,往返一趟需要近1个小时,短暂休息后便开始第二轮巡查,一天至少巡10次。虽然年纪小,徐国柱做事却认真靠谱。他说,他当过2年勤务兵,身体素质很好,能轻松跑5公里。连日强降雨后,堤岸泥泞湿滑,水位涨幅明显,徐国柱主动请缨,“我年轻,可以多出去巡几趟。”
武金堤杨泗矶段因无外滩,江水直接冲击大堤,过去曾发生多处管涌险情,是在国家防总挂号的险段。上堤第一晚,他们就遭遇了一场大暴雨。江风呼号不止,雨水打在集装箱上,像冰雹砸下来一样。然而雨下得越大,巡堤越要勤。晚上11时,小队冒着大雨出发,沿近江一侧巡视,观察水中有无漩涡。徐国柱走在最前面开路,雨水模糊了视线,手电筒也只能照亮脚下的路。经过一片草丛时,一条蛇盘旋在地上,脑袋尖尖的,离他不到半米。再次回到哨所时,他已浑身湿透。
徐国柱常听老一辈队友讲述1998年在武金堤抗洪抢险的事。当时江水已经漫上堤岸,青菱街所有村民出动,和武警官兵一起搬沙袋,筑起半人高的沙袋墙,几天几夜都没合眼。22年后,徐国柱等一批“90后”站上前辈曾经奋战过的地方。他指指哨所旁的防汛备料,黄砂、分口石、瓜米石都已到位,“这次我们的准备更加充足。”
徐国柱91岁的爷爷得知孙子战斗在防汛一线竖起大拇指。徐国柱说,爷爷常教育他,做什么事都要全力以赴,“我一定拼尽全力,守好大堤。”
眼看水位上涨坐立难安 25岁突击队员摸黑背老人转移
7月3日,武湖街滨湖社区紧急成立20人的青年突击队,25岁的社区居委会委员陈康成为其中一员。
7月6日晚,辖区熟地队附近的水位上涨到27.03米,眼看就要超过27.30米的警戒水位。陈康坐立难安,他知道还有6位村民需要转移。当晚,陈康和3名值班人员拿着手电筒,摸黑走到村民家里,告知他们撤离。来到刘爷爷家,见他正不慌不忙地在吃晚饭。陈康让老人赶快收拾衣物准备撤离。老人再三推脱,说老伴瘫痪在床,腿脚不利索,“我们在家很安全,水涨起来了,我们再划船出去。”老人指了指门口一艘小船。而此时,水位离房屋不到1米了,如果晚上大暴雨,水位涨起来,就来不及了。
陈康再三劝说,老人才答应转移。陈康背起刘爷爷的老伴,小心翼翼地从河边往堤上走,“刚下过大雨,都是泥巴坑,杂草丛生,还担心踩到蛇。”晚上10时许,江边小堤上的6位村民被全部安全转移到熟地队办公室。
陈康又马不停蹄地买来床、被褥、水、泡面、电扇等生活物资,帮老人铺好床垫,每天中午和晚上给他们送去盒饭。
父子两代都是守堤人 “90后”儿子第一次独当一面
袁明玉正在用竹竿探测江滩内积水深浅。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摄
今年汛期,是30岁的肖明君第一次带领小组巡堤,也是他第一次和父亲同班巡堤。
肖长星和肖明君父子同在汉阳区五里墩街辖区的红光科技集团工作。肖长星曾参加1998年抗洪,有多次巡堤经验。肖明君参加过2016年、2017年的防汛,今年成为巡堤小组长。父亲不放心,特意和儿子分在一个班。
7月8日,汉阳区轮渡客运闸前,肖明君拿着交接班表,一一核对时间,实时关注水位变化。“上了堤,就是责任。”他记着父亲的话,巡堤中仔细查看水面漩涡、进水位置等注意事项,这是他们从经验丰富的前辈身上学到的。“他责任心增强了不少,让我很惊讶。”肖长星评价儿子。
袁明玉的爸爸也参加过1998年抗洪。那时自家漏水,爸爸也没有时间回家。“我还记得我妈说,爸爸是出去为人民服务了。2008年,爸爸因公殉职,被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我站在大堤上,仿佛是从爸爸手里接过了任务,肩上有一种使命感。”29岁的袁明玉是青山区工人村街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因为在防疫工作中表现突出,3月14日火线入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现在又转战防汛一线。
7月8日上午10时,他第一次巡堤。虽然是第一次,袁明玉却不生疏,不停用竹竿翻看水边的草丛,查看是否有渗水情况(右图)。“我们前期接受了培训,沿水边走的人要借助波浪起伏的间隙查看有无险情,另外两人注意观察水面有无漩涡,堤坡有无裂缝、塌陷、滑坡等险情发生。”
曾经被水围困获救 “90后”姑娘走上大堤守护家园
汪晗监测记录水位变化数据。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丁越强 摄
“上午11时,水位27.55米,超警戒,需持续加强密切监测……”7月8日,在武昌江滩月亮湾闸口附近,30岁的女巡堤员汪晗一边仔细查看水位桩上的水位数据,一边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
汪晗来自武昌区徐家棚街徐东社区,是一名社区工作者。“这是我第一次上堤参加巡查。”她说,清晨5时就起床,5时10分出门,骑自行车从青山建设十一路出发,沿临江大道骑行17公里,6时不到就赶到武昌江滩月亮湾闸口值守点。巡查往返约3.8公里,耗时约1小时。天上下着雨,尽管穿着雨衣,汪晗的头发还是被打湿,脚上的运动鞋也浸透了。
对1998年武汉抗洪的情景,汪晗记忆犹新,“当时水特别大,淹到大腿和腰部,学校被迫停课。”那年,她刚8岁,在青山区原一冶十小上二年级。解放军和民兵蹚着水推着充气救生筏,把滞留学生一个个送回家,一直送到小区门栋,再把同学们挨个抱上楼。
“如今,该我们站出来守护家园了。”汪晗说,得知这次防汛要增派人手,社区全体人员都自愿报名上堤,为安全度汛出力。
27岁的郑墨是硚口区六角亭街政务中心的工作人员。4年前,她和家人也曾被水围困。2016年7月,恩施暴雨,郑墨与外婆被围困在老家,“一楼的房子淹了一半,我们在二楼等待救援。”郑墨告诉记者,武警官兵使用挖掘机将她们转移到安置点。那一年,她第一次认识到防汛的重要性。
今年4月,单位就召开了防汛动员会。武汉市防汛启动应急三级响应后,郑墨与同事上堤了。在一位老师傅带领下,郑墨学到不少巡堤要领。“以前,别人守护过我,现在轮到我守护他们了。”郑墨说,当她穿上雨衣走上堤岸,感觉到自身责任重大。(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