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襄阳市城管局获悉,在全市第一季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评中,保康县居各县(市)区之首。
近年来,保康县牢记生态保护使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农村垃圾治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保康的重要切口,扎实推进城乡面貌和生态治理水平同步提升。
“红黑榜”下竞文明
青山绿水,湾湾相连。初夏的黄堡镇寨湾村,处处都是清新亮丽的田园风光。谁能想到,六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垃圾乱堆的脏乱差景象。
6月9日,在该村的杨树林景观带,记者遇到村民胡明全。他介绍,自从2018年乡村垃圾治理村民自治模式在村里推开以来,村民的觉悟明显提高,垃圾分类处理、整齐摆放,一天下来,垃圾车经常装不满。“我们村地处蛮河源头,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但村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不文明生活习惯,导致村容脏乱差,阻碍全村发展。2018年以来,通过研究村民心态和借鉴外地先进做法,村里建立了乡村垃圾治理村民自治模式,通过月度评比、季度公示,让大家在‘红黑榜’的督促下养成文明习惯。”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乐彬说。
为让村民自发拥护支持乡村垃圾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该村成立乡村文明理事会,加强宣传、指导、监督、考核,定期上门巡回指导,推进垃圾分类和居住环境保洁。同时,引入评比机制,利用村民缴纳的环境卫生保洁服务基金进行奖惩,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周围几家门前都挂着红旗,因为评比那几天我在地里忙活,没注意收拾屋子,得了黄旗。最近,我们两口子铆足了劲,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下次一定夺回红旗。”该村二组村民秦明斗说。
山水有了管护员
6月10日,天刚放亮,家住过渡湾镇二堂村四组的周朝军便离开家,沿着乡间小道,挨家挨户地清运生活垃圾。结束一上午的辛勤劳作,回家午休片刻,他又拿起草帽,到分管的林地、公路和河流片区进行巡逻。“2017年开始,我就是村里的护林员,负责片区内近7000亩林地的防火和管护。去年11月,村里实行‘四员合一’,对农村垃圾治理员、河道巡查员、农村公路保洁员、森林管护员进行整合,设置生态环境管护员,负责区域减少到4000亩,工资是原来的三倍多。虽然忙了许多,但是更有干劲。”周朝军说。“实行‘四员合一’后,全村生态环境管护划分为7个片区,原本总数20多人的队伍精减了三分之二,工作人员待遇大幅提升,稳定性和工作效率有效加强。”村干部尚春华说,“四员合一”解决了农村垃圾治理责任划分不明的问题,绿水青山有了负责尽责的专职管护员,生态治理有了强有力的保障。“自从有了生态环境管护员,河边垃圾有人管、有人清,再没人敢违规倾倒垃圾,环境得到了美化。”该村一组村民李世发说。
变废为宝解难题
在店垭镇锅厂村,记者看到,刷黑的公路穿过整洁干净的村庄,路边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一黄一绿两个垃圾桶,生活垃圾按照干湿分类,放入对应的垃圾桶。
2019年,该村出台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及有偿清运工作制度,村集体投资15万元购置了垃圾清运车、垃圾桶,引导村民将可回收垃圾收集起来,不可回收垃圾按干湿分类投放,每7天组织清运车入户回收和清运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决定着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除了强化村民卫生意识和专职管护队伍建设,村里还着重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意识,有效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变废为宝,争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锅厂村党支部书记吴光明介绍,通过垃圾分类,锅厂村垃圾减少90%以上,同时,通过回收变卖可回收垃圾,户月均增收30元。
除了让可回收垃圾在村民手中实现价值,该县更注重让分类后的垃圾变废为宝。
在店垭镇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工人正将转运车上的废旧泡沫卸下,投入泡沫化坨机,经过熔炼的泡沫浆缓缓流入梯形模具,形成工业生产原料。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经过这道工序,原料售价由0.5元/斤增至3元/斤。
在保康,像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共有12座,年经济效益均在百万元以上。“今年,结合建设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将投入1.2亿元用于完善收转处体系建设。其中,投资4000余万元补齐环卫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链条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持续深入开展,为建设精致典雅的绿色保康贡献力量。”该县城管部门负责人表示。(襄阳日报 特约通讯员 杨邹 通讯员 万承权 全媒体记者 胡采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