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书写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新篇章

A-   A+
发表时间:2020-07-02 10:09    来源:湖北文明网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乡村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提出了重要要求。如何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摆在黄石市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前的一份新“考卷”。

  近年来,黄石市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焕发了新气象。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少数农村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对文化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导致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化设施建设基础薄弱、文化阵地活力不强的“营养不良症”,以及少数人精神迷茫、信仰缺失的“精神软骨病”。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意见》精神,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还需着眼长远、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打基础,为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塑形”。一是文化设施要建起来。目前,我市覆盖市、乡镇(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建立起来,文体广场、综合文化站、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对多数农村群众来说也不再陌生。但在少数山区和偏远农村,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与群众不断提升的文化需求仍不相适应,乡村文化发展“缺米下锅”的情况还一定程度存在。加大资金向贫困偏远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扶持重点贫困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让现有的乡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选址、功能布局、配套建设方面全部“达标”仍是今后必须要啃下来的“硬骨头”。二是文化阵地要动起来。据统计,我市各类民间文艺团队活跃在基层一线,每年开展活动近2000场(次),基本实现了“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的良好局面。但与此同时,仍有少数地方对农村文化阵地发展重视不够,文化阵地建设仅满足于做表面文章,个别村甚至出现文化阵地没有专人负责,仅凭文艺团队自行管理的情况,导致了农村文化阵地利用率低、服务水平差、群众参与少等问题。要将农村文化阵地真正用好,必须打破利益壁垒,充分利用闲置文化阵地资源,加强对农村文化阵地的管理,做好对基层文艺团队的服务,让农村文化阵地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三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用起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借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动搭上快车道,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队伍、有平台、有机制、有成效“六有标准”,打通资源调配、奖补激励和整合保障“三项机制”,整合盘活农村各类公共服务资源,真正做到建好阵地,丰富文化生活,打造百姓之家。

  练内功,为乡村文化繁荣发展“铸魂”。一是引领方向,传播新思想。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要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一方面精心设计理论宣讲,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组织创作地方戏、流行歌、顺口溜等,通过这些通俗易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真正让新思想、好声音做到润物无声、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用心编排文艺演出,有针对性地组织“戏曲季·基层行”、“红色文艺轻骑兵”、广场舞展演等惠民演出活动进农村祠堂、文化礼堂,实现寓教于乐、寓理于情。二是彰显特色,擦亮新品牌。重点要挖掘品牌特色,立足本地,以我市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为切入口,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活动品牌,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活动开展,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要加强农村“两堂”治理,因地制宜建好“农家书屋”,为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添砖加瓦。三是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在移风易俗,提升“精气神”。一方面可以加强村民自治,通过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大力破除封建迷信,狠刹婚丧喜庆活动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炫富等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可以强化示范引领,发掘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如优秀基层党员、脱贫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黄石楷模、最美人物、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和“新乡贤”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抓关键,为乡村文化繁荣“培元”。一是要办好农村教育。对农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正因为如此,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投入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另一方面,也要办好农村成人教育,积极引进民间教育资源,通过网络教育、职业教育等形式,满足农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为乡村文化繁荣夯实基础,增添更多“源头活水”。二是要培育文化人才。文化人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文化发展离不开有素质、有文化、有情感的文化人才。一方面应该坚持“请进来”,努力吸引外来文化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福利,安排其在基层文化部门担任管理职位,借助他们良好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乡村文化建设“指点迷津”;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积极拓展渠道,引导和鼓励本地文化人才积极向先进地区学习,通过各级各类专题培训、参观学习、交流合作,让本地文化人才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增强本领。三是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培育新农民的关键,目前我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企业还不多,作为宣传部门,一方面要“搭好台子”,积极开发利用农村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激活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将文化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扶持农村文化企业做强做大;另一方面要“管好场子”,进一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行为,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特点,坚持做好“扫黄打非”,把重点整治和日常整治结合起来,探索农村文化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推动乡村文化健康、稳定、有序发展。(黄石日报 徐凌 龚炜 )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