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环境日中国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宜昌市市生态环境部门步履坚定,做优美生态坚定不移的行动者,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昌日渐清晰……
不遗余力保护长江母亲河
关键时刻更显担当
疫情期间,宜昌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水质应急监测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防控阻击战在神州大地骤然打响。
关键时刻,宜昌市生态环境部门主动担责:坚守环境安全底线,不让一滴未经处理的污水流进长江!
迅速反应,1月22日,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召开专题会议,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制定工作方案,对疫情期间的医废处置、废水处理等关键环节,明确管控措施。
提高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迪晟环保、七朵云环保、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迅速开展应急改造,全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提升到31吨/日,医疗废物得到“及时、有序、无害化”处理。
保障医疗废水稳定处理。按照“两天全覆盖”的要求,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对14家定点医疗机构、134家集中留观点开展现场检查和水质监测,确保医疗废水全面消毒和达标排放。
缓解医疗废物运力压力。宜昌市生态环境局与宜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交通运输部门协调,紧急调用5台危险废物运输车,同时争取省生态环境厅将中华环保基金会捐赠的2辆医废转运车划拨到宜昌市。
实现环境监管全面覆盖。宜昌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废水处置单位等进行全面检查,累计检查点位3797家(次),出动执法人员8567人次,并督促问题完成整改,避免了医疗废物和废水二次污染和扩散,减少了环境风险。
多管齐下,全市医疗废物、废水100%得到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理。1月23日至5月31日,全市累计收集、集中处置医疗废物1557.706吨(其中协助潜江收处151.351吨,协助咸宁应急收处83.92吨,本市1322.435吨),实现医疗废物全部处置、日产日清、零库存。
与此同时,宜昌市生态环境局还创新作为,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理模式;对符合条件的13个项目采取豁免或告知承诺制方式简化环评手续;“一对一”指导、帮助重点项目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申领排污许可证……服务企业复工复产。
保护长江母亲河,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全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现场推进会连续3年在宜昌市召开。
全力支持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宜昌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推进磷石膏回采利用。2019年,22个综合利用项目从图纸落实到产业园,全市磷石膏综合利用装置设计生产能力突破年磷石膏产生量的一半以上,宜昌市成功获批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
除此之外,宜昌市还核查88个“绿盾2019”遥感监测疑似问题点,确定并整改问题点2个;推进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码头整改,2019年完成7个;督促74家重点企事业单位整改问题243个;开工54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宜昌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现场检查污水处理厂
5月,省生态环境厅传来喜讯,继2018年获“水十条”考核优秀等级后,2019年,宜昌市再次获评优秀。
去年以来,宜昌市生态环境部门认真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各项工作部署,市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开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开展无人机排查、人工现场排查、重点攻坚排查,2019年,市生态环境局共排查长江、清江入河排污口1971个,获得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打好碧水保卫战,完成36家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整治;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上线国内首个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开工建设宜昌港枝江化学品船舶洗舱站,填补长江中游化学品船舶洗舱空白……今年一季度,纳入国家地表水考核的9个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其中,长江干流3个国考断面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累计减少燃油消耗约1400吨、废气排放约4300吨,该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打好蓝天保卫战,颁发《宜昌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细化调整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面供应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完成“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194家、挥发性有机物治理17家。落实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新国标,建成2套固定式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查处超标排放车辆2000余台,率先在省内实施机动车检验检测与强制维修(I/M)制度。全市经营性码头、规范性港口岸电(危化码头除外)改造完成率达100%……今年截至5月31日,城区国控点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增加18.6个百分点,PM10、PM2.5分别同比下降31.1%、32.9%。
打好净土保卫战,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先后完成297家(块)的信息采集和空间信息整合、39家已“关搬转”化工企业土壤环境初步调查、52家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周边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田田化工污染地块治理试点。
以环境改善为出发点和目的地,宜昌市把“生态优先”注入城市血液,让绿色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成为主流。
绿色五峰,全境皆山,半境为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五峰强力推进“生态立县”,先后开展“南茶北运”、科技种菜等,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不仅推动茶业综合产值达到23亿元,还成功跻身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创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3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6个国家级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52个省级生态乡镇、366个省级生态村,78个市级生态乡镇、1063个市级生态村。
白墙黛瓦、红砖篱笆、绿树成荫、月季飘香……初夏时节,深入田间地头,所到之处,处处令人耳目一新。
同步提升乡村颜值与气质,宜昌市着力改善农业农村环境,2019年,对50个建制村的农村环境开展综合整治;打造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样板48个、面积12.37万亩……
2019年,全市农药使用商品数量同比减少6.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24%;虾稻共作种养面积达到7万亩,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明显增强。
从源头遏制生态环境问题
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5月,华新水泥(长阳)有限公司日产4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产销两旺,今年一季度上缴税收1170万元。
谁能想到,这曾是一个中央环保督察、省级环保督察关注的重点企业?
强力推进问题整改,宜昌市环保督察整改攻坚指挥部到现场帮扶指导30余次;长阳筹集1.6亿元推进居民搬迁及安置房屋建设;企业投资6000多万元升级改造环保处理设施……
同步推进转型,企业与长阳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投资4亿元建设新型建筑粒料、砌体,减少资源浪费,产业升级、资源升级、环保升级指日可待。
狠抓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宜昌市已完成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47项任务;5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整改任务;24项省级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其余任务正在序时推进。
如何防患于未然,从源头遏制生态环境问题?宜昌市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体制、健全机制、完备法治。
整合力量,对内,整合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生态环保的执法职责,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对外,加强与中省在宜单位的协调配合,建设共抓长江大保护综合信息平台,破解长江流域“九龙治水”难题。
严厉打击,在全省率先建立“长江大保护”警务协作机制,严厉打击长江生态领域违法犯罪。2019年,生态环境系统共立案调查违法行为277起,实施行政处罚193起,处罚款1144万元;市公安机关共侦办生态环境类案件71起。
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在执法点现场检查
创新机制,2019年,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经验获得第二届湖北改革奖。推广复制黄柏河流域治理经验,在玛瑙河,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对沿线县市区生态补水、水污染治理等进行奖补;在清江,出台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探索水生态环境保护上下游协调机制,为全省流域保护提供了经验借鉴。
让更多人理解、支持和参与生态环保,宜昌市生态环境部门还开展一系列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凝聚磅礴的社会力量。
进党校,在宜昌市委党校、宜昌市直机关工委等开展专题讲座,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进企业,将日常监管执法与法律法规宣传并重,不断提升企业生态环保意识,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乡村,通过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进乡村活动,把最新的环保资讯、法律法规送到农民手中;进社区,通过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号召社区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进校园,在创建“绿色学校”、推荐环保使者的同时,举办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示范课进校园活动,把环保的种子种进娃娃心里……
宜昌市确定了4家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单位,分别是宜昌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宜昌市花艳污水处理厂、宜昌市固废处置管理中心和迪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并创新形式,开展环保设施线上公众开放活动,保障疫情期间市民的身心健康和权利。
下一步,宜昌市还将继续广泛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培养更多生态市民,努力画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同心圆,共同建设美丽宜昌。(三峡日报 通讯员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