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悦城商圈
凉虾店老板宋青:“从路边摊找到了希望”
6月2日傍晚6时,记者到达宜昌水悦城夜市时,大多数摊位还没开张,彭桂花凉虾前面已经有人在排队,老板宋青眼里满是藏不住的笑意。
宋青的凉虾店在水悦城6楼,因为周边娱乐场所众多,生意一直不错。受疫情影响,娱乐场所无法开门,以前的黄金地段如今受到冷落。“一天最多只能卖出40杯凉虾,收入还不够交租金。”宋青一度有过关门的打算。
5月29日,得知商场前的广场可以出店经营,宋青第一时间报了名,当天傍晚就支起了小摊。那天晚上,宋青卖出了近200杯凉虾,创造了疫情以来的最高销售记录。如今,夜市开张仅4天,销量快赶上4月份全月。
“关键时候,政府拉了我一把,我要好好加油干,不能辜负这个好机会!”宋青说,经历过疫情重创,他从路边摊里又一次找到了希望。
中南路商圈
“二次创业”的何文彦:“与其抱怨,不如努力”
在众多卖服装卖美食的地摊里,何文彦的摊位有点“鹤立鸡群”:他卖陶瓷。而更多的“反差萌”则来自他的真实身份——本地旅行社的老板。
身处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中心,何文彦亲历了旅行社收益断崖式下跌过程,也看着员工一个个转型转职,自谋生路。
尽管走了下坡路,但他笑言自己正在“二次创业”,白天做主业,晚上摆地摊。“干啥不是挣钱。”对于角色切换,何文彦并不觉得跌面子,反而很有成就感:“一晚上能卖500多,厉害吧。”
来来往往的人群,更多的是只看不买。小伙子也不恼,对谁都笑呵呵。“我小时候家境不太好,受过国家和旁人帮助,所以很明白一件事,就是没有谁比谁容易。”隔着口罩,他眼里透着温和而坚定的光:“真正吃过苦的人是不会轻易去给别人添麻烦的。与其抱怨眼前,不如自食其力。”
CBD商圈
女装店主范静:“疫情都熬过了,不信过不了这个坎”
“以前都是看出别人有买的意向才推荐,现在只要有人看,就会赶紧上前介绍。”在范静眼里,疫情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3月20日开店时,店里植物都死光了;两个月时间里,有20天“剃光头”,连进货都变得小心翼翼。
范静的女装店是和好朋友一起经营的,每个月仅房租开销就要4000多元,“没开门的时候急人,现在开门了没人来更急人,操心得饭都吃不下。”
“即使在电商的冲击下,我们实体店也坚持了9年,我不想在这次疫情中倒下。”对范静来说,这家店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她们开直播、做微商、搞促销,效果不似想象那般理想。
得知重点商圈可户外经营,范静和朋友们又燃起了希望,由她负责出摊,另外两人负责守店,“只要把衣服卖出去,怎么都好。疫情那么难都熬过来了,不信过不了这个坎。”
解放路步行街
民间手艺人米兆贵:“不为柴米油盐,只是生活习惯”
“六一”儿童节,米兆贵的摊位特别受孩子欢迎。这些花花绿绿的面人,不仅小孩喜欢,也勾起不少大人的儿时回忆。
米兆贵出生于山东的一个贫苦家庭。1948年,他随家人来到宜昌。虽然家贫,但糖画、面人手艺一直在家族流传,米兆贵成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代传人。从14岁开始,他开始在解放路一带摆摊卖糖画和面人。时光流转,这座城给米兆贵留下了说不尽的故事和回忆。
摆摊为生,已是第60个年头。对米兆贵来说,摆摊不再为柴米油盐,而已是一种改不掉的生活习惯。他把手艺传给了孙辈,疫情期间,老人14岁的孙儿宅在家中,捏出一组精巧的“逆行者”面人,以表达少年对一线医护人员的敬意。后辈们都有了新生活,做糖画、捏面人不再是谋生技能,但工艺审美和心灵修养却未消逝,依然在这个家庭代代相传。(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王莹 熊东华 刘晶晶 田小春)
地摊经济的民生情
如何实现疫后经济恢复与民生重振?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之间有一个叠加区域,这就是千方百计恢复地摊经济的民生情。地摊经济在疫后成为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补短板的一个最佳结合点。
地摊经济在特殊背景之下成为万众创业、缓解就业的一个最低门槛选项。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优势明显、落地见效、实操性极强,同时也成为新形势下深化“放管服”的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就业是民生之本,地摊经济的实质就是鼓励全民创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克时艰,同时也是用群众的力量满足民生需求,最大程度激活内需。
地摊经济的民生情在于回应了群众诉求,适应了市场规律,从总体上看,就是用活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用足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激活了人民群众勤劳的双手。
地摊经济的民生情,在于与时俱进,在于顺势而为,在于实事求是。更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制机制创新就能水到渠成。(龙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