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关注垃圾分类,最近武汉市通过了《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计划7月1日起施行,希望恩施也立刻行动起来。”5月20日,家住恩施首府一品小区的谢女士说。
5月19日至20日,记者走访州城多个小区,针对垃圾分类,多数人表示支持,期待有更好的人居环境,也有不少人表示不知道怎么分。在一些试点的社区和单位,则有更多人担心存在“前分后混”的情况,呼吁尽早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终端处理体系。
现状:垃圾分类意愿强,但“知道”不代表“做到”
去年下半年,我州先后出台《恩施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恩施州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工作任务清单》等文件,引发关注。
“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希望咱们这种城市也能尽快实施。”在某州直单位上班的李女士表示,希望能尽快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但是谈及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做到了垃圾分类时,李女士说,在马路上扔垃圾的时候会注意是可回收物还是不可回收物,然后下意识地去分类,但是自己所住的小区目前并没有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在家里也没有进行垃圾分类。
和李女士一样,对垃圾分类充满期待的,不是少数。5月19日下午,记者在九立方门前随机采访了10位居民,8位受访居民表示知晓要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而且都表示愿意配合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但是至于到底应该怎么分,大家都表现得“很不自信”。
小渡船街道办事处机场路社区是恩施市首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社区第一书记朱云表示,垃圾分类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进比较顺利,居民小区推进起来有很多困难,最大的难点在于缺乏强有力的措施,也缺乏激励手段,几个试点小区都存在分错甚至没有分类的情况。
朱云认为,我州的垃圾分类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垃圾分类尚未成为居民的普遍行为和生活习惯,虽然进行了大半年的试点工作,知晓率提高了很多,但是居民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有待提高,居民垃圾分类还处于“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阶段。
探索:引导员现场“阅卷”,分对有奖
提起州委、州政府大院最近启动的垃圾分类工作,好几位在里面上班或住在里面的居民都认为最大的“新鲜事”是“垃圾桶旁边有专人守着,他会告诉我们怎么分、怎么扔”。
“受疫情影响,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强了,我们也是抓住这个机会,于4月24日在州委、州政府大院正式启动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通过前期的努力,目前运行良好。”5月19日,州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服务保障科科长朱永元说。
据介绍,为做好州委、州政府大院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州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结合大院集办公与住宅于一体的实际情况,先后组织了9次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共培训220户,同时组织志愿者入户宣传,还通过制作微视频、发放环保手提袋、群发信息、宣传手册、张贴温馨提示等多种方式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营造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浓厚氛围,提升大院干部及居民的知晓率、参与率。
“为确保分类效果,我们和一个节能公司合作,由他们负责运营,每个回收点由他们派一名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监督,告诉居民怎么分、怎么扔。对不按要求投放且屡教不改的给予劝导或曝光,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朱永元说。
5月19日下午4时许,记者在州委大院宿舍区的垃圾分类回收点旁碰到了正在值守的何远翠。“经过近一个月的引导,现在已经好多了,基本上都能分对,但也有人分错、扔错,需要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
“垃圾分类启动后,前5个月我们会为居民免费提供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可降解垃圾袋,正确投放可回收物后有积分,积分现在可以兑换可降解垃圾袋,以后会增加可兑换物品种类,比如洗洁精、洗衣液、牙膏等生活用品。”朱永元介绍。
呼吁:反对“前分后混”,希望早日建立终端处理体系
在机场路社区,很多小区的垃圾桶都贴有垃圾类别标识,但是很多居民对于生活垃圾几乎都是混装处理,不会进行分类。家住君华苑小区的王先生就表示:“反正垃圾车都是一车全部运走,然后拉到填埋场埋了,分类了也没用。”
这样的现象和心态十分常见。在朱云看来,一方面,当前“混装混运混处理”现象影响了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居民垃圾分类不到位,也会影响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效果。
据朱永元介绍,垃圾分类实际上包含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四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到位,垃圾分类都是失败的。”
“改变原来丢放垃圾的习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很多人本来就习惯于以往生活方式,将剩菜剩饭、塑料瓶等都丢在一个垃圾桶里,要是大家质疑分类处理结果的话,会极大影响居民的积极性。”朱永元说。
“希望有关部门尽早建立垃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机制,在全州正式施行垃圾分类之时能改变混装、混运、混处理的模式,达到垃圾分类的真正目的。”朱云呼吁。(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