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破砖烂瓦不见了,各家门前清清爽爽,身穿黄马甲的保洁员穿梭在大街小巷……在保康广大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如火如荼推进,一道道乡村美景呈现在眼前。
今年以来,保康县通过探索镇、村、组、户、保洁公司五位一体的互动监督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垃圾治理新体系,使全县农村面貌大变样,农村品质提档升级。
“四员”合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4月28日清晨,过渡湾镇二堂村村民周国银和村里几个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早早来到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报到,认领新一天的工作。
原来,他们都是村里新聘的生态环境管护员,工作任务主要是承担指定区域的生活垃圾保洁转运、河道巡查保洁、农村公路养护与保洁、森林管护与林地保洁。
今年,二堂村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把原来由各部门以钱养事聘请的10名农村垃圾保洁员、河道巡查员、农村公路养护员和生态护林员的工作进行打包管理。精简原来村里的四类管理人员4人,对原来由“四员”负责的工作任务进行统筹划片,细化任务确定了6名生态环境管护员,集中开展全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制定细则实行奖惩考核。
过渡湾镇二堂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勇说:“二堂村通过‘四员’合一,让每个人肩上的担子重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从目前的情况看,整体效果好,整个服务区域管护情况良好。”
今年以来,该县结合实际,大力推进农村保洁、河道巡查、农村公路维护、森林管护的职能、人员、资金统筹工作,按照农村人口每300人配1名生态环境管护员的标准,将原来3733名农村“四员”精简到现在的742名。建立职能统一、人员稳定、保障有力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垃圾分类改变乡村面貌
去年,店垭镇锅厂村出台并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及有偿清运工作制度,轻松破解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的问题。
4月29日是店垭镇锅厂村垃圾清运车上门清运垃圾的时间。当天,在垃圾清运前,锅厂村每户村民必须提前做好垃圾分类。
锅厂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241户710人,分散居住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半腰,是典型的山区中等村。虽然村子人不多,但居住分散,村民的生活垃圾都是自行处理,山坡上、大路边、沟渠旁都是村民倾倒垃圾的场所,生活垃圾处理是老大难问题。
去年,店垭镇把锅厂村纳入该镇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有偿服务试点村,在该村推行垃圾分类及有偿清运工作。为此,村里专门制定实施方案,对村民生活垃圾处理出台了分类处理、有偿清运、评分考核等制度,让村民积极参与到垃圾治理工作中来。
去年3月,锅厂村投资15万元购置了2辆垃圾清运车、520个垃圾桶等设备,按每户两个垃圾桶分发到户。农户家里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农户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投放到垃圾桶,每3天村里安排垃圾清运车分别到农户家里收取分类好的垃圾。同时,该村规定,农户每月缴纳5元垃圾清运费,一次性缴纳一年费用还可以优惠。
在锅厂村,对于缴纳垃圾清运费,村民们的思想达成高度统一。同时,村里还出台激励措施,对在垃圾治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村民,给予减免清运费或进行物资奖励。
自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及有偿清运工作以来,锅厂村垃圾处理量由原来的每天2吨左右,到现在一星期不足1吨。
店垭镇党委副书记戴和彪介绍,锅厂村是店垭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有偿服务试点村,通过运行情况看,群众认可度高,垃圾减量成效显著,村庄环境变化明显,整体运行情况良好。下一步,将以锅厂村试点经验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机制,结合乡村振兴春季村庄清洁行动,在全镇深入推进、全面铺开。
市场化运作解决垃圾处理难题
垃圾治理工作不仅要扎住垃圾产生的口子,还要畅通后续处理的路子。
为了有效畅通农村生活垃圾后续处理问题,过渡湾镇采取了市场化运作模式,由清运公司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政府按照工作量的多少和成绩的好坏拨付劳务费用,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后续处理的难题。
今年3月,过渡湾梅洁劳务公司接管了过渡湾镇原来管理的5辆垃圾清运车、116个垃圾中转箱、1辆垃圾压缩车、1个垃圾压缩站,从事全镇垃圾清运和处理工作。
过渡湾梅洁劳务公司经理李万国介绍,为了保证垃圾能够及时清运,公司选聘了6名垃圾清运司机,116个垃圾中转箱全部有专人负责,在垃圾中转箱装满了之后会及时通知公司,把垃圾清运到填埋场。
据悉,通过市场化运作后,该公司第一季度已清运垃圾300余车,实现收入2.7万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襄阳日报 特约通讯员 杨韬 通讯员 章毅 吴彦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