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叶、剩菜剩饭等,放进绿色垃圾桶,成为有机肥后就近还田。牛奶盒、易拉罐等单独储存,攒着回收卖钱……”在家分拣垃圾,如今成了湖北省鄂州市段店镇上湖村村民每天的“必修课”。
村干部上门讲解垃圾分类
作为鄂州市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2020年初,上湖村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过去,村民都是直接倾倒垃圾,瓜皮、废纸、塑料袋、废电池随意堆放在一起,“垃圾山”随处可见。“垃圾堆高了就直接焚烧,气味刺鼻,站在很远都能闻到。”负责该村保洁工作的鄂州市富升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志忠说。
为改变这种现状,该村村干部、保洁公司相关负责人多次到武汉、江西上饶等地取经,并结合实际,制定了“镇主导,村主体,群参与,企运营”的全村垃圾分类工作机制。
张志忠记得,第一次在村民动员大会上提出实行垃圾分类,不少村民表示疑惑:“什么是垃圾分类?”“咋分类?”“为啥要分类?”
为此,村委会明确包片干部、垃圾分类联络员等,对村民信息进行摸底,在分类垃圾桶上标注户主姓名,发放到户,并利用广播、公开信、入户讲解等方式,让村民了解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准确率达75%以上
为推进垃圾分类,该村拆除了路边垃圾房,购置60个240升垃圾桶,放在垃圾分类入户收集车上作为收集容器,并为每户家庭发放2个户用分类垃圾桶,一个绿色,一个灰色。灰色垃圾桶用来装塑料包装袋、卫生纸等不可腐烂垃圾,绿色垃圾桶用于装菜梗菜叶、瓜果皮核等可腐烂垃圾。
按照要求,村民除了将自家垃圾分为可腐烂、不可腐烂2种进行投放,做到干湿分离外,还要单独存放有毒有害垃圾,并卖掉可回收物品。但是垃圾分类实行一个星期后,每次回收时,垃圾桶内仍混杂着各种垃圾,分类根本无从谈起。
垃圾分类收集人员赵兰姣告诉记者,刚开始工作较难开展,村干部和保洁人员便反复入户宣传引导,每天利用早中晚空闲时间上门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直到村民能够正确投放。“会烂的垃圾,扔到绿色桶里;不会烂的,扔到灰色桶里。”如今,60多岁的冯婆婆已能正确做到垃圾分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全村参与率达95%以上,垃圾分类准确率达75%以上。
从投放到处置全程管控
为了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段店镇强化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程管控,打造垃圾分类闭环链条。
垃圾投放按照“四分四定”原则进行。四分是指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定是指定点分类投放、定时分类收集、定车分类运输、定位分类处理。
其中,定点分类投放,要求为每户发放易腐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各1个,各自然湾设置“四分法”垃圾投放点1至2个,从源头做到分类投放。定时分类收集,要求保洁公司垃圾分类技术人员、收集人员指导农户进行分类,每天按定点线路及时间上门收集垃圾,并及时进行分类处理。定车分类运输,将收集的垃圾分别装进240升绿色、灰色垃圾桶后,放置于各村垃圾分类集中收运点,餐厨垃圾清运专用车负责清运易腐垃圾,其他垃圾车负责清运其他垃圾。定位分类处理,是指将易腐垃圾进行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还田,其他垃圾运往压缩站打包转运至垃圾焚烧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可回收物由收购企业集中收购运输,有毒有害垃圾暂存再生资源馆,待技术成熟再作无害化集中处理。
“垃圾分类就像不乱扔垃圾一样,只要坚持养成习惯,大家都能做到。”张志忠称,垃圾分类收集人员每天会对每户收集的2种垃圾进行称重,汇总统计,作为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每月红黑榜排名依据,并为后期全镇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近一个月来,该村垃圾分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分类收集易腐垃圾3.25吨、可回收物0.86吨、有毒有害垃圾0.3公斤,占全村垃圾总量的44%左右。
段店镇已确定10个试点村
据了解,目前,段店镇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根据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在该镇10个试点村中,陶湖、上湖、孔关、武圣4个村已先行先试。
目前,投入使用的设施包括镇垃圾压缩中转站1座(含垃圾压缩箱2个)、易腐垃圾堆肥场1座、再生资源馆1个,修建垃圾房358座,配备勾臂式垃圾箱30个、240升塑料垃圾桶1500个、户用分类垃圾桶2074个,建垃圾分类集中收运点6个。
走进上湖村,道路洁净,村民庭院整齐,房前屋后种满花草。“下一步,将加快建设分布于集镇、孔关村、武圣村的3个再生资源馆,分布于孔关村、武圣村、骆李村的3个垃圾分类集中收运点,计划9月底前投入使用,并逐步向全镇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营造人人关心支持、个个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鄂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