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战场,战疫就是大考!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广大青年特别是90后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舍生忘死、顽强拼搏,成为战疫一线令人瞩目的风景,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昂扬风貌。
在襄阳战疫一线,活跃着大批年轻的身影。他们有的在隔离病房拯救生命,有的在卡口严防死守,有的在城市运行保障中坚守岗位,有的主动请缨参加志愿活动……他们,不负韶华,用年轻的身影诠释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襄阳市中心医院医生王鑫:疫情不止,战斗不歇
青春宣言:17年前,非典疫情来临时,我还是名小学生。我记得,上课前教室里会全面消毒,确保大家健康安全。那时,我是被保护的一代,叔叔阿姨们希望我们茁壮成长。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已经是一名有5年工作经验的医生,走上抗疫一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想对那些曾经呵护我们成长的人说:“放心,瞧我们的!疫情不止,我绝不退宿!”
离别时,妻子身怀六甲,因为抗疫,90后医生王鑫没能在妻子需要时留在身边陪护,他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
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市中心医院征集医生进入位于东津院区的发热病房工作。疼痛科医生王鑫觉得,自己在科室中最年轻,应该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去,他主动报名参加。
王鑫接受院感培训后,穿上防护设备走进病房,开始夜班工作。
刚进入病房,王鑫便感受到沉重的气氛。病房内已收治20多位病人,有人是危重症,需要呼吸机治疗,有人虽然症状不重,但情绪低落,忧心忡忡。“一定要努力把病人治好!”王鑫下定决心。
收治病人、安排用药、调整病房……王鑫马不停蹄连续工作10小时,没有吃饭,也没有喝水,即便身上痒也不敢用手去碰一下,“最初,防护物资紧缺,不吃不喝可以节约防护服。”
进入发热病房工作时,王鑫并非没有牵挂,妻子已经怀孕7个多月。
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王鑫回到宿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妻子视频通话。“今天怎么样?家里还缺什么?”王鑫问。“可以通过互联网订购蔬菜,志愿者会帮忙送,你不用担心我。”妻子温柔地回答。
王鑫介绍,由于双方父母住得较远,无法前来照料,疫情期间,妻子一直单独留在家中生活。“她从不抱怨,而是默默支持我的工作,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信心!”王鑫说,妻子是他坚强的后盾。
轮休时,王鑫会购买很多生活用品返回家中,但他不敢进门,只是在门口看着妻子,不住地叮嘱:“多保重!”
3月5日,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发热1、2病区关闭,王鑫结束了发热病房的工作。
但艰苦的抗疫工作并没有结束,随着我市核酸检测能力的提高,医院急需医护人员从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工作。3月7日,王鑫再次参战。
采样,是离病毒最近的工作。由于在采样过程中,被检者常有飞沫喷出,因此医生必须穿戴严密的防护设备。
起初,王鑫往返于隔离点和医院之间,为密切接触者采样。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后,他又四处奔波,为环卫工人、公安干警等一线抗疫人员采样。
随着工作的熟练,王鑫总结出了自己的工作方法。“首先提醒被检测者不要担心,以免对方乱动。面对鼻腔或喉腔时头要偏一些,这样看得更清楚。”5秒钟,王鑫便能完成取样,动作流畅快速,效率很高。
4月10日,王鑫结束了采样工作回到家中。“辛苦了,老婆!”走进家门,王鑫给了妻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你更辛苦,王医生!”老婆的笑容让王鑫的疲惫一扫而光。
想到自己的宝宝即将出世,王鑫心中十分温暖:“我不仅要承担医护人员的责任,未来,还要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
志愿者秦天:贡献一份力量,我责无旁贷
青春宣言:3月21日,在“辽宁援襄医疗队欢送仪式”上,我有幸作为襄阳志愿者代表参与欢送仪式。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曾寄语青年志愿者“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们所有参与疫情防控的青年志愿者不曾退缩;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将继续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行动带动更多的襄阳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秦天毫不犹豫地退掉了飞往英国的机票,留在襄阳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国家有难、湖北有难,我要留下来!”疫情突然来袭,秦天选择留在家乡战疫。她相信“人本不伟大,因为懂得感恩和奉献,生命才有了价值。”
1月24日(大年三十),秦天退了节后前往英国的机票,成为团市委联防联控青年志愿者中的一员,戴上口罩,穿上草草义工协会统一的红色工作服,来到南漳县卞和社区报到,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秦天主要负责对接襄阳市10多家公益组织,统筹分配来自全国各地驰援襄阳的防疫物资。
募集防护物资、梳理信息、核实数据、分配物资、制订第二天的工作计划……秦天每天接打上百个电话,查看回复30多个防疫物资信息微信群,一天有时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累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躺一会儿。
协会募集的物资大多需要到孝感、武汉、仙桃等地转运,为了及时将防疫物资发放到医院、社区、乡镇等防控一线,秦天先后四次随车去外地转运物资。因人员紧缺,加上物资到达基地常常是深夜,秦天充当起搬运工。
因经常搬运医疗设备、消毒水、蔬菜等物资,她的肩膀磨破了皮,却一句怨言也没有,她说:“那么多医生护士在前方战斗,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为他们多送点‘弹药’,为后方的家人多送点粮食。”
截至4月中旬,秦天共参与接收和转运来自全国各地公益基金会、爱心团体和个人捐赠的普通口罩432000只,N95口罩9860个,防护服8040件,护目镜5670个,医用手套5万余双;84消毒液、酒精等消杀物资350多吨;价值千万的输液泵、除颤仪、呼吸机、雾化器等医疗器械;价值二百万元的生活物资。
有人问她怕不怕,秦天回答:“没有生而英勇,祖国有难,只是选择无畏。”
3月5日学雷锋日,秦天和协会志愿者一起把采购的4万元蔬菜、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送到两个廉租房小区。
3月8日是秦天26岁的生日,这天她和志愿者为全市800名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子女送去了爱心守护包,用这样的特殊方式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其实,秦天已经有14年的志愿服务经历。12岁时,她与父母一起去福利院、贫困山区,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唱歌、做游戏。那时,志愿服务的种子已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高中时的寒暑假,她和妈妈一起步行几十里到贫困山区,为那里的孩子送去生活用品。
……
她曾获评2015年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和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
青年导演郝泽昱:通过镜头传递战疫正能量
青春宣言:我参与拍摄的短片《青年抗疫录》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崇拜英雄,可哪有人生来英勇,我们守住希望,只因心中的那道光。”作为一名青年导演,我希望拍摄反映襄阳青年面貌、精神的影片。我想通过自己的表达,让更多的青年朋友,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
郝泽昱今年27岁,大学学的是导演专业。毕业后,他先后在北京、深圳从事影视创作工作。2017年,他回到襄阳,以传媒合伙人的身份与襄阳日报社合作,先后创作了微电影《走出大山》《品樊》《襄阳二十四小时》《2019,襄阳不一样》等短片。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从事抗疫志愿服务,为记录青年抗疫志愿者,拍摄制作了《襄阳:我希望》《年轻的战场》《青年抗疫录》等小视频。
“大年初二时,我在网上看到许多网友留言,发现许多人因为疫情而产生了一些希望做的事,有的希望出去晒晒太阳,有人希望出门呼吸新鲜空气……”郝泽昱说,既然这样,他就想拍点儿视频,让不能出门的人们通过他的镜头,了解外面是什么境况,有多少人舍弃小我,在为抗疫努力,以此来激发大家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勇气,这也是他拍摄短片《襄阳:我希望》的初衷。
感受到了在一线工作的不易,郝泽昱报名参加了团市委的志愿工作。由于自己的专业特长,他更多的是在记录和拍摄一线志愿者。
因为疫情,我市曾做过医护工作的人员重返医疗岗位,他们被称为医疗志愿者。2月9日,郝泽昱接到通知,我市第一批医疗志愿者即将进入一线战场,他与一名同事和一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组成一个纪录片小队,进入市传染病医院,成为襄阳第一支进入隔离病区的拍摄团队,专门拍摄医疗志愿者。
医院不允许他们进入感染区拍摄,但清洁区和感染区仅隔着一个走廊,站在清洁区就可以拍到感染区。那时防护服还很紧张,医护人员一套防护服要穿8个小时,为不占用医疗资源,郝泽昱穿着自制的简易防护服。
医生看到郝泽昱穿的防护装备后,直言这种防护在医院实在是没什么作用,郝泽昱和他的同伴听到这话感到很崩溃。“内心还是很紧张的,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医院的氛围还是让人有点喘不过气。可是去都去了,就要摒弃杂念,好好拍摄。”郝泽昱告诉记者。
就这样,郝泽昱和同伴采访了一位看女生卜若男,还采访了其他重返医疗岗位的志愿者。那天拍摄结束,他坐在车里,吃着泡面,想着医院的经历和医疗志愿者脸上被压出的印痕,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两天后,他们创作出短片《年轻的战场》,一经播出,受到广大网友称赞。
老河口青年民警许秋爽:青春因磨砺而出彩
青春宣言: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梦想,是自强,是感恩,是爱国,是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公安科技民警,以科技铸利剑,以智慧护城邦,惩恶扬善,戍一方之平安。努力成为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实践者,以青春之我,建设伟大祖国,书写无愧于人生与青春的精彩华章。
疫情防控期间,一款“疫期车辆查验小助手”软件在老河口市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大放异彩。因其仅用10秒钟就可以查验出一辆车的所有相关信息,被当时一线值勤的公安民警和疫情防控人员称为“验车神器”。这款软件的开发者是老河口市公安局情报信息中心的一名普通民警,名叫许秋爽。
1月23日,正在家休假的许秋爽接到单位通知:原定于春节期间的值班安排取消,所有公安民警全部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刚参与疫情防控的时候,我在我们局包保单位——酂阳办事处酂南社区值勤,负责小区的外地返乡人员排查、体温检测、疫情防控宣传等工作。”许秋爽说,一直干到2月6日,根据老河口市公安局疫情防控部署调整,他转战到老河口市环一路与汉口路交会处,负责过往车辆的排查、劝返工作,落实疫情防控期间“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进入”的交通管控措施。
在连续排查了三天后,许秋爽发现,车辆的查验仅靠人力耽误时间不说,是否是必须通行车辆,一线值勤人员很难甄别。“我们在路口发现车辆后,首先看是否有通行证,但通行证是否有效、是否与被检查车辆绑定,仅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许秋爽说,同时,有些车辆通过的频次过多,而排查人员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换班,交接班后,对以往车辆过往的频次后继者无法准确掌握,再加上本地很多车辆挂的是外地车牌,在有限的时间内都很难识别。
能否开发一款软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2月13日开始,许秋爽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成功研发出一款具有快速核查人、车、证信息一致性,以及记录车辆轨迹功能的小程序——“疫期车辆查验小助手”。
这款软件投入使用后,很快得到推广。原来排查一辆车需要两三分钟,用上了这款软件,排查一辆车仅用10秒钟。“既杜绝了通行证冒用、转借、过期、造假等问题,也避免与司乘人员交流,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许秋爽说,该软件也可对持有其他通行证件的车辆,进行信息登记和溯源管理,杜绝信息缺失,以及无法共享、汇总等难题。
据了解,许秋爽出生于1989年8月。2014年10月,原来在深圳IT行业作程序员的他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入警,被分配到老河口市公安局洪山嘴派出所。6个月后,因其有着过硬的IT技术,被调至老河口市公安局情报信息中心搞技术、搞视频侦查、从事大数据工作,这一干就是5年。
5年来,许秋爽利用所学,为老河口公安局研发了“社会资源一键搜系统”“基础信息采集系统”“红色预警报警系统”“口袋PGIS系统”“视频联动智能追踪系统”等多款深受全局民警喜爱的应用系统,为民警侦查破案、人员管控、信息采集、预警指挥、数据研判等提供了便利,有效服务公安实战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许秋爽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集体嘉奖一次。
襄阳市商务局青年突击队:在战疫中诠释青年担当
青春宣言:用激昂热血书写战疫保供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商务为民初心使命。面对肆虐的病毒,我们不负韶华,牢筑移动“菜篮子”保障基石;沐浴伟大时代,我们奋勇向前,练就青春商务坚实力量。战疫情,保供应,新一代商务人坚决听从组织召唤,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接受考验,经受锻炼;新时代,新征程,商务系统广大青年将永葆家国情怀,在本职岗位上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承受枝干拔节的痛苦,方能感受破土而出的精彩,让我们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精神,让青春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继续绽放光芒!“相比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只是立足岗位做了该做的事。”4月30日,在市商务局机关团委组织召开的“与时代并肩 促商务发展”青年干部座谈会上,青年干部畅谈成长感悟,共话青春理想。疫情期间,该局6名青年干部组成市商务局青年突击队,坚守岗位、逆行而上,守护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后方战场”。“我今晚加班,回来很晚,也许不回来……”疫情期间,这句话,市场体系建设科科长马静怡每天都要对家人说一遍。
市场体系建设科,主要与农贸市场打交道。疫情发生后,马静怡迅速组织3家农贸批发市场、8家农贸市场营业复产,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为掌握第一手数据,春节期间她多次实地调研农贸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与批发商、农户密切交流,了解“进”“销”情况和市场动态。
2月1日,马静怡深入田间和各市场调查摸底,连夜加班汇总。2月2日凌晨2点15分,马静怡回家走到小区门口时发现大门锁住了,直到凌晨3点多她才回到家,第二天早上8点半准时到岗。
服务业发展科科长李敏有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一岁。疫情期间,她舍小家为大家,担任市商务局宾馆酒店工作组副组长,负责城区非星级酒店疫情防控、酒店征用以及餐饮保供等工作。“疫情期间,我市滞留了一大批人员,每天凌晨两三点都有人给我打电话咨询酒店的事。”李敏介绍,好在前期他们的摸底工作做得扎实,每个电话她都能详细解答。
李敏说,为方便市民及时掌握仍在营业的酒店信息,她及时与媒体联系,发布酒店名单,后来名单还贴在火车站的显眼位置,为滞留人员提供便利。
陈启龙今年初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他主动投入一线,积极参加市场保供工作。“起初超市还对个人开放,后来只能线上配送,陈启龙负责协调组织配送,每天还要对商超储备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市商务局团委书记魏婷介绍,虽然陈启龙才来不久,但他从1月27日至今,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加班。
市场体系建设科彭国骄,自2月21日起每日参与督导检查,足迹遍至襄州区193个小区和78家商贸配送企业,对配送企业严把安全关、质量关、服务关,确保襄州区105216户居民物资配送顺畅、及时、便利、放心;办公室白文博,积极与各级媒体保持密切沟通,确保第一时间将掌握的便民信息传递出去,疫情期间累计发布相关信息160余条,报送市场保供和商贸企业复工复业工作日报90多篇;口岸科赵坤在疫情期间主动请缨,从谷城赶回襄阳加入防疫工作,做好协助工作和后勤保障,在办公室一住就是1个多月……“疫情期间,局里的年轻人个个顶得上、靠得住,我们这批90后没让大家失望。”魏婷说。
襄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青年突击队: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青春宣言:作为青年医生,我们主动要求到抗疫一线工作。这是一次考验,考验我们的技术、能力是否足以扛起重担;这也是一次洗礼,让我们的精神、意志,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得到磨炼。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做了当代青年该做的事情,完成了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任务。当初学医,正是为此!“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疫情期间,广大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勇往直前,奋斗在抗疫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其中,青年医护人员成为勇挑重担的主力。
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市中心医院决定从急诊重症医学科抽调骨干前往东津院区救治患者。当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曹锋生把通知发到微信工作群里,一条条请战信息迅速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我年轻,没结婚,我愿意去!”“我可以把孩子放在父母家,请考虑我!”……
考虑到战疫工作的艰苦,曹锋生选派了25名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的医护人员组成“青年突击队”,奔赴抗疫最前线。队员年龄集中在25—40岁之间,44岁的曹锋生,已是其中最年长者。
这支“青年突击队”一直在持续壮大。随着疫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医生加入进来。
36岁的急诊科医生刘阳,是首批进入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发热病房的医生之一,疫情期间,他在重症隔离病房连续战斗了28天。
其实,刘阳原本可以不上班。2019年下半年,他前往南方医科大学读博士,1月17日学校放寒假才回到襄阳。按规定,读博期间可以不参加单位的工作。但是疫情发生后,刘阳主动报名,要求到东津院区工作。“二胎妈妈”刘筠,不能陪孩子过生日,她将生日蛋糕画在了防护服上,隔着手机屏幕为孩子唱生日歌;老家在河南的周定心,家中有癌症患者需要照料,但为了战疫,他坚持走进发热病房;新婚燕尔的周玉刚,面对妻子送别时的眼泪,道声“保重”后,毅然冲上抗疫一线;护士长徐智鑫,春节期间坚守在发热病房……
2月20日,在武汉金银潭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护士周肖旋面对党旗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入党,一直是我的心愿。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工作。”面对党旗,周肖旋十分激动。
周肖旋出生于1994年,来自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作为“青年突击队”队员,她的阵地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1月23日下午,周肖旋授医院选派,抵达武汉支援。次日凌晨1点,她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南五楼ICU病房开始夜班工作。
进入病房,周肖旋发现,一位老爷爷情绪焦躁,时常抵触医护人员。“我要用热情周到的服务,让他变得乐观!”周肖旋下定决心。
为老人使用仪器治疗时,周肖旋会向他讲解参数的设置、数据的变化,以及如何配合治疗。老人听得很认真,按照要求做。
还有31岁的护士马琳,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工作一个星期后,才告诉父母到武汉支援的事;35岁的医生李娜,是第二批援汉医疗队员,她活泼开朗,善用“话疗”,为患者治愈带来了无尽的精神力量……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这些年轻的医护人员回到各自的岗位。他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用热血和激情,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年精神。
志愿者刘超凡: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青春宣言:人只有一次青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的青春回忆。
刘超凡,27岁,年轻的“老”党员,他“抛”下了刚出生7天的儿子和需要照顾的孩子妈妈,义无反顾投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居委会打起了地铺……
说到刘超凡,襄城区闸口社区党委书记陈志娟印象很深。他“碰了两次壁”,才当上没有报酬的志愿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常需要人手,按说我不该拒绝他,但谁能忍心让一个待产的孕妇,天天见不到自己的丈夫?”陈志娟说。
刘超凡是中铁十一局五公司的一名员工,今年27岁。疫情暴发时,他正好在襄阳老家照顾即将临盆的妻子。
刘超凡是一名退伍军人、一名9年党龄的党员。2月15日,当看到团市委发布的招募青年志愿者信息后,他想到了奋战在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同事们,血脉里的军魂再次燃烧。他跟妻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妻子选择了支持他。
第一次被陈志娟拒绝后,他安心在家照顾妻子。3月1日,孩子出生的第七天,家里请好了保姆,母亲也陪伴在妻子身边,在获得妻子的同意后,刘超凡再次找到了陈志娟。
想到刘超凡出生仅七天的孩子,陈志娟依旧不愿同意。但看到他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又如此坚决,她最终同意了。
从此以后,刘超凡就在闸口社区居委会打起了地铺,全身心投入到社区战疫行动中。
每天早上7点,在居委会三楼打地铺的刘超凡洗漱好后,就开始打扫一楼大厅,然后消毒,早上八点左右完成整个社区服务中心的消毒工作。之后,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便会陆续来到服务中心准备一天的工作。
这只是他一天的“热身”,闸口社区下辖18个小区,其中16个是老旧小区。这些小区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管理主体,以居民自治和社区代管为主,环境消杀自然落到了居委会的头上。
18个小区全部用药水消杀一遍足足需要一天半时间,消耗近60桶消毒液。这些小区没有电梯,50多斤的药水都靠人背上背下,劳动强度可想而知,但刘超凡从来没抱怨过。
这就是刘超凡的抗疫日常,疲累而单调,但他甘之如饴。
刘超凡被居民们熟知,是因为他那半黑半红的裤子。
每天背着药桶,消毒液总会向四周飘散的,刘超凡的腿上也未能幸免。久而久之,刘超凡那条黑色裤子就变成了淡红色,越是接近裤腿的位置越是明显。
每天看着衣着脏兮兮的小伙在楼道里跑上跑下,居民们又是感动又是心疼,可刘超凡不以为然,他甚至打趣说:“这条变红的裤子,让我成为社区里的‘网红’,大家现在都认识我了……”(襄阳日报)